5月24日至28日的一周之间,北上A股市场的资金实现净买入468.13亿元,刷新了一周净买入的历史新高。在此期间的5月25日,所谓北上资金单日净买入额达到了217.23亿元,刷新单日净买入历史记录;整个5月份,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505亿元,加上4月份520亿元的净买入额,两个月净买入超过千亿元。
实际上,北上资金从2020年10月份开始,迄今已连续8个月净流入A股市场。如果从2014年11月开通沪股通算起,79个月之间,北上资金仅13个月净卖出,而66个月是净买入,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净买入金额达1.4万亿元。
国际上更多股权投资资本愿意来中国投资,这当然是我们十分乐见的情况。毕竟,中国长期资本稀缺,股权投资偏好的资本更少,而中国经济要高质量创新发展,离不开巨额股权资本的坚实支持。
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必须防控的重大风险。其核心或关键问题在于:大量流入的资本到底是投机套利热钱,还是真正的长期股权投资资本?这很难区分。但如果我们把分析重点放在中国自身的金融环境“是有利于短期投机套利、还是有利于长期股权投资”上,或许可以大致做出一些判断。
从一般市场规律而言,高利率、本币升值的环境下,更适宜“短期投机套利”资本的流入;而低利率、本币贬值的环境下,更适宜“长期股权投资”资本的流入。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更趋向于前者。
历史经验证明:高利率、本币升值的国家,如果股市“有机可炒”,短期套利资本流入后一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它们愿意购买股票。但其目标不是投资,不是因为看好企业的长期前景,而是把企业长期前景当成炒作理由,一段时间内疯狂进入,等到大势已去则疯狂退出。以至于被炒作国家的股市三五年内暴涨,然后熊途无限。
比如,当年被“广场协议”冲开金融市场的日本,就经历了短期套利“热钱”的蜂拥而入,恶炒的结果是日本本土经济空心化,股市上涨没给日本经济带来任何正向意义,反而变成泡沫经济的见证。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1997年前后的东南亚各国,它们实施固定汇率制度以致本币该贬不贬,实际升值,加之试图以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从而惹得巨量短期套利热钱流入,股市飞涨但对实体经济毫无帮助,同样变成泡沫经济的见证。
中国必须以史为鉴,绝不能把高利率、人民币升值当成A股市场上涨的支撑,更不能认为“热钱也能支撑A股市场”,因为它很可能导致中国A股市场大起大落、快涨快跌,而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错配”。这样的股市不仅不能对制造业实体经济构成有力支持,反而极易使企业投资未来的资本“烂尾”,给中国经济平添更大的空心化风险。
有一个应该重视的现象:2005年至今,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利率总体偏高而人民币总体升值。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32%降低到26%。
股市最怕的就是被“短炒”。快涨快跌的股市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几乎毫无意义,反而构成金融泡沫,弊将远远大于利。
中国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必须首先讲求市场有序,而市场有序则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相互匹配。从不严谨的意义上说就是:10年以上、有数倍涨幅的“慢牛”过程。如何才能让股市做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匹配”?因素很多,但至少该有一个关键因素:流入股市的资本属于真正长期股权投资偏好的资本。
再增加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把中美博弈的背景植入考量因素,美国会不会更加乐见A股市场被“短炒”?因为,从长远看,“短炒”可能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失去长期、可持续的股权资本动力”;从短期看,会加剧中国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