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文新
每每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后都会引发市场大规模解读,而面对国内疫后经济恢复和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刚刚公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势必更加引人瞩目,因为这当中不仅会定性、定量地给出以往货币政策事实所产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判断,以及针对未来形势央行将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加以应对。
总体而言,央行判断与中央政治局"7·30会议"所给判断是统一的,即"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此需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继续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针对这样的判断,央行下一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到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第一,要使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二,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第三,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第五,多渠道做好预期引导工作,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第六,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还有一些金融支持措施。比如,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再比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经济平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无论如何,货币政策是手段,但需要突出、强调目标导向,而基于中央提出的要求,货币政策总的、长远的目标应当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短期目标应当是: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当然,就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应当没有必要实施发达国家那样的"极度、甚至是无底线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保持适度的利率水平与推动综合融资明显下降也并不矛盾。但是,对于怎样的利率政策更加适合中国经济现实,似乎有必要从更宽的范围加以考量,毕竟中国的开放程度已经很大,中国经济已经和全球经济高度融合,所以,利率政策的考量绝不能就国内说国内,而必须要求利率横向比较的视野。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松紧和利率水平高低的比较,关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方向,更关乎大量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大量用工的外贸加工企业,它们对货币政策的期许不只是贷款利率能低一点,同时更有对人民币高估的担忧。所以,切实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从汇率方向增加中小企业的舒适感,也该是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需要着力考量的问题。
还有,在如何理解发达国家实施零利率、负利率政策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的时代意识。比如,尽管超低利率并未有效拉动通胀和经济需求,但超低利率政策是否带来了股权资本的丰富,而巨额股权资本是否对企业债务杠杆率带来无与伦比的帮助?再比如,超低利率政策导致股权资本充裕,是否为实体经济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帮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央行应当帮助中国创造一个有利于国际实业资本、股权资本争夺的货币政策环境。
所以,我们必须客观看待利率高低、汇率升贬的"两面性",而绝不能单方向去强调利或弊,这才能充分体现专业水准。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货币政策更加注重中国经济大目标的实现,并以大目标为导向,更加长期而精准地针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
那这个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通过高质量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短期目标是一定要防止中国经济随着全球经济掉进"衰退的陷阱",确保就业增加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包括股权融资成本在内的"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可见,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中国利率虽不宜过低,但更不宜过高。而央行货币政策则"宜松不宜紧",但所谓"松"则该是"有度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