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钮文新> [钮文新谈股市]有谁知道“负泡沫”之害?

[钮文新谈股市]有谁知道“负泡沫”之害?

2020-07-23 23:12:11  来源:钮文新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7分钟的时间

[钮文新谈股市]有谁知道“负泡沫”之害?

时间:2020-07-23 23:12:11  来源:钮文新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在中国,只要股市一涨,“泡沫论”立即登场。但是,对于股市长期处于“负泡沫”状态没人会说一句不好。为什么?难道不知道“负泡沫”与“泡沫”危害相辅相成?实际上,著名行为金融学家、以《非理性疯狂》一书深刻影响中国认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先生明确指出:之所以要防止金融市场“泡沫”,是因为“泡沫”崩溃很容易导致市场“负泡沫”状况,而“负泡沫”状态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危害。

所以,我们需要防止“泡沫”,但也绝不能允许用“长期维系市场‘负泡沫’状态”的方式去防止“泡沫”,那无异于因噎废食,其结果何止是得不偿失,而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钮文新谈股市]有谁知道“负泡沫”之害?

长期以来,A股市场恰有这样的特性——怕涨不怕跌,而股市长期“负泡沫”一般低迷状态导致严重经济后果:比如,企业和银行长期得不到股权资本的补充,以致中国债务率不断攀升,杠杆风险不断积累;再比如,多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但往往推而不动,为什么?因为支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唯一动力——股权资本严重不足。

同时,股市长期半死不活,最大程度塑造了中国股权市场的恶性投机。道理很简单,长期投资无收益,必会逼迫长期投资者变成短线投机客。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长期投资偏好越来越低,整体长期低迷,但个股“泡沫”却此起彼伏。甚至,股票“无庄不活”的现实引导广大投资者越来越喜欢庄家,整个市场“逆向选择”,不看业绩好坏,单看庄家强弱。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在股市“泡沫”破灭之时,防止经济受到巨大伤害,那股市“泡沫”还有那么可怕吗?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常年研究这个问题,而其最著名的观点是:我们不知道股市有没有“泡沫”,而“泡沫”也只有在破灭之后才会显现,所以我们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当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出手托住经济。当然,格林斯潘成功抵御了股市“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但没能阻止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恐怕也是“大师一生的惭愧”。

不过,把房地产市场“泡沫”归罪格林斯潘这也有失公道,因为,当年的小布什政府已经把“让穷人买房子”当成了拉动美国经济的国策,并纵容金融利益集团“自由创新”,并促使大量“根本无力首付、也根本还不起贷款的人”买房子,这才是有了巨大的“次级抵押贷的泡沫危机”。

所以,谈到“泡沫”问题我们必须厘清根源,而绝不能笼而统之地以偏概全。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观察,股市“泡沫”应当有良性“泡沫”和“恶性泡沫”之分。如果没有“铁路股泡沫”,铁路何以一夜普遍世界;如果没有“互联网泡沫”,今天哪会有一个如此庞大的互联网产业?又何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所以,诸如铁路股、互联网这样的股市“泡沫”应当属于推动人类生产力进步的“良性泡沫”。

那什么是“恶性泡沫”?因股市欺诈引发的“泡沫”。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这都是股票市场发展史上极其深刻的教训。但我们必须明确:构成这些“泡沫”根本原因是欺诈,是单纯的击鼓传花,是金融市场空转套利和财富再分配,而绝不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这样的“泡沫”当然应当属于“恶性泡沫”。

正因股市“泡沫”存在“良、恶”两种根本不同的性质,所以A股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惩恶扬善。坚决打击欺诈、黑箱所形成的“泡沫”,但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所呈现的貌似“泡沫”的股市活跃,管理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宽容。

罗伯特·席勒当年依据美国股市数十年的数据分析提出: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与该国GDP之比是一个良好的市场估值指标。他认为:当这个比率低于50%时,市场属于显著低估;当这个比率介于50%-75%之间时,市场属于温和低估;当这个比率在75%-90%之间时,市场属于估值合理;这个比率高于90%时,市场则属于高估。

注意:席勒是依据美国股市——上述公司数量相对稳定的成熟市场而言,对于每年都有大量公司上市、而退市者寥寥无几的A股市场,判断总市值与GDP比率是否存在“高估的泡沫”,这个比率显然应当比美国更高一些。但尽管如此,过去10年,A股总市值长期维系在GDP的45%附近,而大涨一轮之后,这个比率也不过60%而已。或者说,当下中国A股市场根本不存在泡沫问题。

更关键的是:A股市场已经开始用超乎寻常的手段、前所未有的力度,严打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在此高压之下,A股市场出现“恶性泡沫”的概率正在不断降低。未来,就算有一点“泡沫”,只要它是在推动科技进步、只要它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那也属于股市的“良性泡沫”,没什么需要大惊小怪的事情。更更关键的是:我们绝不能把股市的“活跃”轻易地说成是“泡沫”,更不该以“抑制泡沫”为借口,采取强硬措施制造“负泡沫”。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