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目标,体现的是未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核心目标,是一切经济工作必须围绕其展开的“目标导向”。
“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这指出的是问题,是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它体现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必须时时刻刻紧抓的“问题导向”。
两大导向一起抓,突出制度化、法制化、集成化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追求系统性、协调性、完备性、成熟性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突出亮点。
《意见》以“六个坚持”作为基本原则,从国家经济安全到国计民生保障,从政府行为规范到市场公平高效、从要素价格机制到资源配置效率,从宏观政策要求到微观主体激励、从法律制度建设到领导组织保障,等等,整个《意见》实际已经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框架,而对各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充分体现着中央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同样需要遵从的三大基本辩证规律(对立统一律、量变质变律、否定之否定律)的准确把握,因此它必将把中国经济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平台。
我们注意到:中央在《意见》中再次谈及“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而这其中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给出了较大篇幅。《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实际上,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企业债券市场,以及1年期以上的银行信贷市场,它们都属于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而中央对于资本市场各个方面提出完整的目标要求,这实际体现了中国必须坚持“直接资本和间接资本”的同等关注,体现了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金融道路。
我们还注意到:《意见》在强调“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时,突出了要通过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土地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三大资源利用效率。而就金融资源市场化有效配置方面,《意见》强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
为什么《意见》专门就利率市场化提出目标要求?实际上,利率是引导资本流向的关键价格,尤其是基准利率,它体现的是一切商业利率、资本收益的基准,它的准确表达和有效传导,属于国家最重要、最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的表达。这其中,不同期限的国债所构成的国债基准利率曲线,实际提供了相应期限商业借贷利率的基准,所以《意见》要求,要“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形成国债收益率曲线?目前情况是,在国债赤字管理的制度之下,财政根本没有发行1年期以下短期国债的动力,而隔夜、7天以致3月、6月、9月等所有短期利率几乎都是央行通过回购、逆回购、央票发行等行为而形成,而且在这些品质上沉淀着数万亿资金,这实际是非常巨大的金融资源浪费。所以,改革国债管理方式,依从现代货币金融理论,构建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让财政有愿望、有动力去发行短期国债,这才是更好发挥国债基准利率曲线作用,更高效率地同时发挥货币、财政功能的最佳选择。
所以,央行和财政没必要纠缠于“赤字货币化”问题,而完全可以通过密切的合作,通过集中精力实施货币和财政制度改革,并以此释放更大的财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