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奇谈怪论困扰着国人认知。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妖魔化”,甚至有人提出投资是污染之源,是粗放型经济之源等等。说不清“投资妖魔化”的动机和目的,但有一点应当可以确定:在较长的未来,投资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更应当可以确定的是:在投资增长疲惫不堪的前提下,消费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从根本上耗尽经济增长潜力,严重地弊大于利。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引用美国GaveKal研究机构查尔斯·杰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一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刺激消费”,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国家资产负债表会因消费刺激进一步恶化。实际上,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也曾明确指出:如果中国现在真得拉动起一轮消费热潮,那中国就会出现和美国一样的危机。实际恰恰如此,在企业和政府负债高企之时刺激消费,结果导致居民负债激增,而居民储蓄被严重消耗之后,投资增长、尤其是股权投资增长严重恶化,如此情形,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从何而来?
刚刚看到一组数据,这是西南财经大学组织大学生在家乡各地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前5%(差不多7000万)的富人,人均存款47万元以上;95%的人银行存款平均为2.4万元。而且,95%的群体当中,有40%的人银行存款为零。当然,这个数据并不能证明中国人的财富状况,因为这只是银行储蓄存款,并不包括房产、股票以及债券等投资金额。但是,这个数据却可以大致反映出中国人的现实消费潜力,以及未来可以用于投资的潜能。
我们并不反对消费,也不反对在“投资、消费、净出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失衡时,未来平衡发展而短时期压一压投资、捧一捧消费,但绝不能将这种“平衡性的短期政策长期化”。
我们应当承认40年改革开放给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带来较大的财富积累,但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足1万美元,许多中国老百姓也就是刚刚脱贫,日子过得还很紧巴,这个背景下强调消费,而一强调就是10年,这实在让人担忧。
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强调“新供给”,除了制度等经济、政策环境改革提供新供给,核心还是需要通过创新,向市场提供新的商品,新的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供给是否需要先期的巨额投资过程?其二,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供给是否需要老百姓有能力去消费它?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中国这些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是否正常?通过消费拉动在老百姓的消费潜力被传统商品大量消耗是否合适?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充分认识“经济没有消费不稳、没有投资不活”的道理,珍视投资、引导投资、放大投资,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体现更有质量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