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依据历史经验,人们通常以M2增速的高低研判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化,所以看到M2增长有所加快,便认为货币稍宽了,至少不会认为偏紧。在当下经济情况下,货币在中性区间偏宽操作显然符合市场期待。
伴随着M2增速稍快,我们看到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而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9亿元。这是不是说明银行对企业、尤其对中小企业贷款正在提速?央行没给具体数据,但至少给了市场这样的预期。
从数据整体情况看,比较平淡,“短期出现的明显变化、值得特别一说”的事情没有。但我们注意到,长期存在而“明显不可持续的”货币数据,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不断恶化。比如图1所示,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这就是个“明显不可持续但却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图1:中国贷款增速与存款增速比较
存款是贷款的基础,没有存款银行那什么贷款?这是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存款增速长期低于贷款增速,意味着银行正在“依靠越来越少的存款支撑越来越多的贷款”这不是一个“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吗?早晚有一天,商业银行会不堪重负,而因一点点违约而轰然倒塌,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金融市场上一头“巨大的灰犀牛”。
实际上,数据已经开始显现。比如刚刚公布的货币数据中,今年前三个季度,全部新增的人民币存款为13.22万亿元,但全部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却为13.63万亿元。新增的贷款比新增的存款还多,那银行用什么钱发放的贷款?
我们知道,如果除去“大约13%法定存准”之后,商业银行新增的、可用于放贷的新增存款只有11.5万亿元。可以肯定,用11.5万亿元新增存款显然无法支撑13.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怎么办?商业银行必须使全部存款(存量和增量)以“超高的速度”周转起来,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拉高货币乘数、放大货币衍生规模这才能应付,而图2恰恰证明了这样的过程:中国货币乘数还在大幅提高。
图2:中国货币乘数走势图
我们多次论述:货币乘数是一切债务杠杠的源头,是金融短期化的基础。而“货币乘数越高,金融短期化越严重”的过程,可以从货币市场“短期、超短期金融产品”的交易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中得到证实。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886.83万亿元,日均成交4.72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7%,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1%,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7.4%。
货币市场交易如此大幅增长,难道不是“短期债务需求爆炸式增长”的证据?所以我们建议中国央行:降杠杆从自己做起,不断推高货币乘数、不断拉高“M2与基础货币之间杠杆比率”的前提下,要求银行、企业、政府等其它部门降杠杆,不仅无效,而且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