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研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部署有关工作。从会议公告看,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这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坚持稳中求进,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扎实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为更多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创造良好条件,构建良好市场生态,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从文字表述的体会上说,这里所说的资本市场,更多是针对股市,而“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的提法,说明中央已经大幅提升了股市之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很显然,中国股市投资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9月2日(周一)开盘,A股市场放量上行。
除此之外我们注意到,国务院金稳委提出:要做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谋划,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是一个相对新的提法,在笔者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继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之后的又一种表述方式。结合7月19日,金融委第六次会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我们预感到,中国金融变革方向正在加大力度“回归本源”。
但我们需要提示的是: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没有金融高质量,就不可能有经济高质量。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M2的供给质量。
我们一直强调:不搞大水漫灌。笼统而言,这话没错。但问题是:什么是大水漫灌?“水”显然指的是货币,但货币层次跟多。比如,M2、M1、M0都是货币,同时,还有更重要的货币:基础货币。那这个“不搞大水漫灌”的“水”指的是哪一类“水”?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概之”,不同类型的货币有不同的存在意义。按照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水”指的是M2,“不搞大水漫灌”的内涵应当是:不要让M2增长太快。但我们认为,简单地把M2视为“水”或许有失偏颇。因为在我们看来,M2应当是“糖水”,而中国的这杯“糖水”越来越稀,或者说“含糖量”越来越低。
理论上说,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形象地说:基础货币是“糖”,货币乘数是“水”,两者掺在一起是M2:糖水。正因如此,M2不是一个简单需不需要增长、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更是一个质量问题。我们需要“有质量的M2增长”。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基础货币在M2中的占比越来越低,从过去25%左右下降到16%附近。也就是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杯糖水的含糖量越来越少,“糖水”越来越稀,越来越没味儿。
这样的“糖水”与中国实体经济为本的基本特征“适配性”过低。因为,M2中基础货币越来越少,意味着金融短期化越来越严重,意味着因金融期限错配所导致的短期金融杠杆率过高,意味着资本市场得不到足够的资本流动性支撑,意味着金融空转套利必然蓬勃发展。
从现在情况看,问题非常严重,需要尽快转变,儿央行有义务在这个问题上多想些办法。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M2与基础货币之间同样存在“适配性”问题。我们所说的“不搞大水漫灌”,其真实含义不只是简单“控制M2增长”,而应当控制真正的“水”——货币乘数。所以,“不搞大水漫灌”应当是“增加基础货币数量,而压低货币乘数”,但我们现在搞反了:压制基础货币增长,却无视货币乘数的不断攀升,这才是真正的“大水漫灌”。2015年1月,中国货币乘数4.31倍,而2019年6月是6.37倍——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