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现在的好消息是:7月份单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开始由负转正。这是否表明工业企业利润出现明确的改善迹象?至少,我们可以认定,减税降费制度改革正在逐步发挥效能,而近期工业生产有所回暖应当与此相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具有较大弹性所致,我们当然希望如此。但需要提醒的是:“经济弹性”需要精心呵护,千万不能看到“弹性还在”就无所顾忌,万一折了,失去弹性,那将是危机。
从大的板块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利润增速明显回升影响,这一点值得关注。我们知道,针对消费、高端制造和汽车行业,中央一直在政策加力,尤其是汽车,在连续不景气之后,最近一系列鼓励购车的政策出台,甚至“取消限购”都纳入了政策考量,这显然是相当力度。
针对消费,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给出拉动消费的20条措施,所以被称为“消费20条”。国务院试图对准消费领域的痛点和堵点,力求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享受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
国务院在《意见》中提出: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鼓励经营困难的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老旧工业厂区等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这是一个较大的“转变”,从一味支持网上消费转向线上线下分工,让城市失去的色彩在亮起来。
这些年,在电商冲击之下,城市的色彩越发暗淡。原来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已经变得灯光稀疏、客流了了、商业死撑、奄奄一息。为什么电商如此霸道?其实,这是电商抓住了“人性+商业”规律之后必然导致的结果。
人都有“懒”、都有“贪婪”的一面,这是人性使然,互联网电商正是抓住了这样的人性特点,以极致性手段放大人性弱点,极致性地把商品放到网上,构建极致性的竞争环境,从而极致性地压低商品价格。整个社会在“便宜”面前迷失了,整个商业环境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无法便宜的正牌货被假冒伪劣大规模挤出市场,而线下实体商业更是哀鸿遍野。
网上零售高速增长,真能对冲实体商业的大萧条吗?一时可以,但长久不行。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是否已经呈现“整体商业颓势”?我看很像。
去看看我们的衣柜,是不是已经被大量网上的、类似过去的“地摊货”所充斥?这些“鸡肋”一般的服装鞋帽、日常用品,会不会让你看着都难受?你还相信网上业主的口若悬河吗?你真能在网上放心购买吗?如果你不放心在网上购买,那现在你又该去哪购买?你家周边方圆几公里之内是否还有正牌儿的实体商店?
前不久,我老伴儿帮我网上购买“白色运动装”,找遍“名牌点”,结果还是买回“垃圾”,穿在身上可以看到内衣内裤的颜色和形状。后来有人告诉我,为了满足网上消费者的价格诉求,许多“名牌儿”厂家开始专为网上客户制造“垃圾货”。那是不是可以在网下实体店找到正牌儿货?抱歉,“名牌儿”实体店已经所剩无几,而货品了了。为什么?卖不动,不敢多进货。这样的商业现实、商业环境老百姓是该哭还是该笑?
更麻烦的是:如果你有了一柜子“鸡肋”,足够使用5年,你是否还要继续购买?确实有真货了,确实也不贵,你是否还有继续购买欲望?这时候,理性已经关闭了你的消费冲动,至少钱袋子已经“不大好使了”。这就是消费规律,从相同功能出发,旧的消失之前,新的并不容易来。至少在买新之时,你会琢磨“旧的咋办”?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商业规律。过去,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如果其间有100%的增值,好像老百姓卖得比较贵,不利于消费提升。这样的认识符合商业规律吗?其实,这100%的价格空间当中养了许多人,这些人都在消费。但如果把这个利润空间压缩到10%,那这中间还能养几个人?消灭了多少随机消费?尤其是便宜、造假,让“垃圾货”塞满家庭,这将带来怎样的社会浪费?削弱了多少消费增长预期?
这不仅是造假者在犯罪,更是管理者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构建一个“没有利润的商业社会”,“没有利润的商业社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带来高失业,会导致公众储蓄严重消耗,以致技术进步受阻,资本市场发展受阻。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因为利润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追逐的唯一目标。好在,我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电商大爆炸”的危害,而未来互联网商业更多应当去满足“高级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而把一般性消费还给社会,还给线下实体零售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