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别人的中心,建立自己为中心。这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特征吗?如果是这样,那以此技术开发的出的所为“数字货币”,如何不受国际约束,是不是会去掉原有主权货币的中心——各国中央银行,而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全球发钞银行——影子央行?或许正因如此,Facebook发布libra(全球加密数字货币计划)白皮书之后,世界各国央行为此震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表面看,libra是由facebook发行,但按照规范理解,Libra实际并非Facebook“一家独有”的加密货币,而Facebook只是“Libra协会”的共同创立者之一,这个协会才是Libra的真正管理方,而Libra协会给自己定位为“非营利性组织”,其创始成员包括MasterCard、Visa、PayPal、Uber、eBay、Vodafone以及Mercy Corps,每位成员都拥有相同的投票权,总部设在瑞士。未来,这个协会或将成员增加到100个。
尽管如此,Facebook对于Libra的作用却非同一般,实际上,librad的载体Calibra是从facebook剥离出来的子公司,而且Facebook所拥有的27亿全球个人用户也势必将对未来libra的运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它8家初始创始机构的客户群,那Libra的体量难以想象。也正因如此,协会提出宏大目标:为数十亿民众赋权。
当然,libra也绝不能忽视“传统的力量”,所以它们巧妙地绕开可能引发剧烈冲突的客户群体,而把绣球最先抛给“世界上17亿尚无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但这个“烟幕弹”威力有限,谁都知道libra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而libra与传统法币之间的冲突绝对不可避免。
说到libra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比特币、以太币——初期“加密数字货币”。毫无疑问,libra和它们一样,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加密数字货币”,以分布式记账方式确定每一次转账支付和结算。
不同的是:第一,比特币、以太币一开始就在开放系统中运行,而libra开始时可能只在创始会员的内部客户间使用,未来是否会演化为完全开放系统?目前还不得而知。
第二,libra 有着强大的机构背书,而且将与一揽子资产挂钩以实现“价值巩固”。这是其它数字货币所不具备的。所以,libra的价格波动“应当不会”大起大落。但对于Libra到底会挂钩哪些资产?Libra协会并未给出任何说明,只表示其中包括“来自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的银行存款与政府证券。”人们猜测,这些资产至少应当包括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全球较强的贸易结算货币。
第三,Libra的“货币供应量”将根据其实际人气水平进行“扩张或收缩”。如果人们希望更多使用Libra,那libra协会就会购入更多“基础性资产”,同时“铸造”出更多的Libra;如果人们希望将自己的Libra兑换成“法币现金”,那协会就会相应兑现资产,从而收缩对应数量的Libra。
从以上规则我们看出,libra绝非比特币、以太币那样的“货币游戏”,它是“基于一篮子法币资产”而真实存在的货币,即有点像IMF构建的SDR(特别提款权),其汇兑机制有点像“盯住一篮子法定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或货币局制度”。据说,Libra协会还将积极与相关国家监管机构合作,确保一切处于既定发展轨道之上;另外,Libra还采用了一系列内置的保护措施,确保libra价值保持稳定。
正当世界各国央行和政客对libra议论纷纷之时,美联储现任主席鲍威尔,这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量级人物却对libra做出了暧昧的表态,他淡然地承认,Facebook已经和美联储有过沟通。他说,对于Libra这样的加密货币,美联储并没有“全权”,而“像Libra这种数字货币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它很可能会取代更传统的货币,但目前仍处于婴儿期。”
libra还在“婴儿期”这毫无疑问,但这个婴儿一出生可能就是个“巨无霸”,因为其架构俨然就是一个“民间的IMF”。面对现实,与其反对、阻止或恐惧,不如积极参与其中,而更关键的是:未来中国应当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中国央行一直在积极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问题,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甚至已经在局部进行尝试性的应用。但问题是:我们“数字货币”构造是否依然基于“本币思维”?那未来我们是否需要libra那样的“野心”?当然,面对压力我们同样需要定力。我们应当坚信,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构造货币,无论技术发展如何不可思议,花样可以耍,但作为货币的基本理念不会改变: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其背后是否具有坚实的物质财富基础。尽管如此,我们必须防止“货币功能异化”可能带给我们的“财富掠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