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负面经济后果
(1)信息不对称,壳资源质量差
企业在进行壳公司选择时,主要依据的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壳公司选择的风险主要来自民营企业的买壳预期与壳公司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风险,而导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失真。由于买卖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壳公司可能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同时,中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相当多的财务信息没有入账,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放松了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审核,从而造成报表不实。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尚不规范,不少债务并未入账。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壳公司比买壳企业更了解许多未披露的信息,因双方利益不一致,壳公司趋于隐瞒许多对己方不利的信息,如对可能存在的大量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等,买壳企业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常常会产生买壳预期与实际的差异,产生买壳风险。
(2)面临很高的整合风险
直接上市的企业整体业绩要远远高于沪深两市平均水平,而买壳上市的公司业绩表现一般都较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存在买壳容易整合难的问题。成功的买壳上市,买壳不过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买壳对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壳资源实现价值突变,取得更大规模的发展。由于买壳企业和壳公司是两家不同的企业,必然存在不同的技术、管理风格和文化理念,将两者合二为一后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冲突。
具体来讲,壳公司的整合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管理融合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等,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往往与壳公司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产生冲突,导致经营管理不善,公司业绩滑坡。②由于壳公司大都由国企改制上市,企业历史长、包袱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出现的困难,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扭亏难度。③虽然买壳上市的公司可获较高知名度,并且公众的监督也能够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但若因注资、重组、整合不利,获得控制权而未能充分利用壳资源,也难以达到买壳上市的目的。
(3)买壳时支付成本过高,影响后续发展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非常昂贵。企业在买壳过程中要付出较高的收购成本,买壳需要付出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的巨大资金,收购方通常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巨大的收购成本,使得自身资源提前透支,严重地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再者,如果买壳企业需在二级市场收购时,引起了被收购方的反收购,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而且企业还要为保壳后的重组支付一定的费用,且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如经营业绩不佳,无法达到再融资条件,不能恢复壳公司的配股资格,也难以借助证券市场的力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买壳上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实现。
(4)政府干预,偏离资源配置最优化
壳资源在我国不仅是企业的资源,而且也是当地政府的资源。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对本地宝贵壳资源都希望能由当地企业去实施重组购并。为了防止壳资源的外流,地方政府常常介入买壳上市。政府介入买壳上市可能会使买壳发生的费用相对较低,还可使企业享受一些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且地方政府会更多地从扶持上市公司今后发展角度出发去关注有关重组方案,对重组之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人事安排、下岗人员分流、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会通盘考虑,处理方法也会较为温和。但从市场运行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来看,政府介入会使买壳上市偏离资产最优化方向,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使买壳上市受到条块分割体制的牵制,难以超越资本市场行业、地区范围,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大大降低了买壳上市的效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的国有股是第一大股东,在买壳上市的操作中,政府“拉郎配”行为将壳公司和买壳企业硬性搓和在一起。买壳上市的行政行为替代了市场行为,壳公司的选择由主动变为被动,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5)投机圈钱,短期行为
有些买壳上市是虚假的,往往以买壳上市为手段,进行投机的目的。买壳上市的投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证券市场的投机。买壳企业为寻求投机,常常与庄家联手操作,利用壳公司让壳所产生的良好预期,在证券二极市场炒作。但是在运作过程中一旦对形势估计错误入市时机不利或不能形成市场效应等,都可能导致投机失败。二是壳资源投机。壳资源投机是利用买壳上市之名吸引投机资金,抬高股价,经过包装与炒作后,再将壳以更高价格卖出,买壳和卖壳的价格差即为投机利润。壳资源投机方式虽有可能使买壳企业在短期内取得巨额利润。这种两种投机行为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借壳上市的风险
借壳上市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热门话题, 对于上市公司盘资产存量, 改善资产质量,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借壳上市存在以下几方面风险,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财务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在当前的发行制度(审核制)下,由于上市机会的稀缺性,使得壳公司往往很值钱。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不仅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而且,在成功上市之后,新股东将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的累积盈余,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受益,从而可能引发股价下跌和股东收益减少。此外,企业还将面临使自己发行的股票增值保值,维护股民的利益的艰巨挑战。
(二)资产整合风险。
成功的借壳上市只是借壳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企业重组,使壳企业实现价值的突变与上升才是借壳上市的终极目标。交易双方原为两家不同的企业,技术、风格以及理念等方面必然存在很多的不同,如果忽视了并购之后的继续整合,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再融合,忽视管理的协调等方面,“壳”公司经营状况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观,这样的借壳上市不仅不能为借壳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反而是花钱买了个包袱,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有可能拖垮企业,正如三联借壳郑百文,投了几十亿资金给别人买单,最后却没有实现再融资。
(三)内幕交易风险。
绩差股接连被借壳后,往往会伴随股价的短期暴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表示,借壳上市一直是A股市场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的“重灾区”。内幕交易调查难和取证难是公认难题,由于其本身存在较强的隐蔽性,致使交易线索很难被发现。此外,催生壳泡沫、借壳上市热的根源还是在于A股退市难,从而诞生了很多所谓“壳公司”,而买壳卖壳的巨大需求又进一步削弱了退市制度,致使该淘汰的公司没有被淘汰,对资本市场正常的价格体系和资源配置功能造成冲击。
(四)审核上市风险。
借壳上市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审核较IPO更为容易,但目前两者已逐渐趋同。中国证监会2012年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办法》”),明确了借壳上市的概念及审核要求,2014年进一步修改《重组办法》,对借壳上市的审核要求等同于IPO,意味着借壳上市相比之前审核更加严格,且创业板不得借壳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