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增发目前已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手段,但相对其他再融资,其信息披露中的不完全公开或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定向增发的一般程序是,上市公司预案经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后,经过证监会通过和核准两道程序,在预案中公告拟募集资金规模和发行底价及募集资金用途。发行底价一般按照董事会通过该预案的前20天该公司股价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由于董事会预案和真正实施时间隔得较长,而且最后发行价按市场询价确定,因此真正实施定向增发的价格和发行底价相差很大。一旦股票价格跌破底价,该定向增发方案就可能面临无法实施的风险。
申购报价
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投资者如果愿意参加定向增发就会在其过会后向上市公司发出参与认购意向书,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资格审查后报备证监会,再根据意向书向投资者发出认购邀请书,认购邀请书中一般确定三个询价价格,并规定每个价位上最低认购股数,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发传真的形式进行询价,并缴纳认购保证金(基金不用缴纳),保荐人和上市公司根据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确定中标者。最后,上市公司和保荐人及律师在定向增发股份上市报告书中一般会公告认购情况,时间一般在询价后的好几周。
从上述程序看,可以发现询价实际上是不完全公开的,缺乏有效监督,以传统按时间优先和价格优先的原则,就很难做到公平。如投资者和保荐人,为了询价成功,完全可以在时间优先和价格优先上做手脚。询价一般规定不能低于底价,但不会规定最高价。但也有过一个案例,如南方一家高成长的中药生产企业,其在询价中不仅规定底价,还定了最高价31.85元,这样的询价还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其发行的1200万股被2家2014年市场上最热门的基金以每家600万股瓜分,中标价就为最高价格31.85元,在最后上市报告书中该公司居然没有披露询价过程。
询价的高低有时也和定向增发的时间段有关,如年底定向增发价就比较低。如一家从事核能方面的企业2014年年底定向增发,当时市场很看好,市场价为36元,但最后定向增发价格仅为26.6元。不过在定向增发中,上市公司和保荐人对市场价格也很敏感,有时已拿到证监会批文,正碰上股价大跌,往往拖后实施。如南方的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2014年1月4日就被证监会核准,但一直拖到3月3日才实施。
其实,最后中标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认购门槛高低很重要。如西部的一家水务公司发出的认购邀请书中规定三个询价价位每个价位的最低认购股数为1200万股,发行底价为16.9元,这意味着要参与该公司的定向增发至少要2亿多元资金,把很多包括私募在内的投资者拦在门槛外,最后确定的中标价格仅为17.2元,而当时的市场价格已近21元。相反,一些门槛低的公司会吸引大量私募和个人投资者,有的私募直接按市场价报价,导致中标价格和市场价相当接近。但以如此高的价格中标,实际上牺牲了流动性,因为定向增发的股票要锁定一年才能上市。这些投资者之所以愿意,除看好公司外,也有其他复杂原因,如有些机构被规定不能做二级市场,有些是通过代客投资,等等。不难发现,定向增发投资者中有一批老面孔。
实际上定向增发风险较大。由于证券市场不稳定,在二级市场中往往可以更便宜的价格介入。如上述中药企业,在其定向增发完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从33元多跌到25元以下,让没有成功参与的投资者感到庆幸。近期高价定向增发的精功科技也已破发。上市公司一般会注重定向投资者利益,增发完成后会配合高送配。如上文提到的中药企业增发完成后,中报就实施1送1。因此,参与定增的风险还是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