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的宏观经济,投资者可以大体了解一下,不用研究得特别深。下面列举几个笔者经常参考的宏观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常规理解:GDP增速代表经济向好,回落则反之,因为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所以,GDP增长算利好,回落则为利空。按照这种说法,GDP如果好,则实体经济好,但股市不一定好。大家应该知道,2008—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但股市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对GDP的常规理解无法帮助投资者在股市中把握好行情。
GDP
实际上,GDP越大,让人感觉经济发展越好,所以,资金大量做实体经济,其实对股市的实质作用并不大,只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而已。GDP减弱的时候,投资者在心理层面减弱投资预期。但是,实体经济不好,反而资金会选择股市,对股市有资金注入。
GDP宏观经济指标,可以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当走势不及预期时,会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来向市场释放资金流动性。市场资金增多,流动性加大,部分资金也会进入资本市场。
但上述说法不够客观,GDP数据好坏都有其本身的特点,那么,如何体现在股市中呢?
GDP好,周期型的股票会强于成长型的股票。如2003—2004年炒的五朵金花(银行、地产、电力、钢铁、汽车);2006—2007年领涨的资源;2009年领涨的基建。
GDP不好,成长型的股票会强于周期型的股票。如1999一2000年的网络股;2013—2015年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成长股。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是管理层货币政策调节的一个参考指标。CPI高于6%,管理层就会考虑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如2010—2012年多次上调存准,市场钱少了股市就会跌。CPI低于3%,管理层就会考虑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刺激经济,如2013—2015年多次降息降准,市场钱多了股市就会涨。
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PPI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在目前PPI连续走低的背景下,政策天平就会偏重于稳增长。而一旦PPI指标有所转好,政策天平就会偏重于促改革。
采购经理指数(PMI):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
按照常理来说,当PMI高于50的时候,则实体经济比较不错,但中国股市比较有个性,很多时候PMI高于50,可股市就是不涨,但当PMI低于50的时候可能会迎来—波行情。
其实很简单,依然是资金来主导的,比如,PMI好的时候实体经济好,那么资金都流入到实体经济,所以,股市这边的资金自然流出,股市自然会走坏,但PMI低的时候说明实体经济并不是很好,所以,资金就会返回到股市,这样股市可能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所以,有时候看宏观数据也要按照资金情况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