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巴菲特这样的大师的学习兴趣完全建立在希望从中学到有用的投资方法之上。实际上,也确实没有比这个原因更诱人的理由了。正如大家所知,巴菲特没有什么自己写的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或许可以算作半个)。揣测原因没什么意思,因为即便猜出个合乎逻辑的答案也得不到其证实。笔者书架中也有一个角落,放着畅销书作者们围绕着巴菲特写作的各种书籍。甚至还有一本《巴菲特选股秘笈》的台湾漫画放在厕所的书架上。有人说当当网上关于巴菲特的中文图书竟然有1237种之多,坦白说笔者还真没看到那么多。但你只要翻上10本就会发现其中的无聊之处:大同小异的重点,千奇百怪的解读。各种聪明人物似乎都希望參与到这一全球性的拜神运动中获取自己的一份利益。在《巴菲特教你选股》一书中,序二的作者似乎表达了类似的烦恼。如何解读是一个跟个人经历直接相关的问题,而不同意这种解读却并不能说明巴菲特错了,这突然让这种读书活动变得有些索然无趣。
别在造神运动中迷失自己,巴菲特再富有也不会给信徒一个子儿。别去关心巴菲特到底是不是穷人出身,议员老爸给了他什么帮助,作为穆迪的股东是否操纵了评级,炮轰金融衍生品的同时还玩的风生水起……这些都没意义,能学点对操作有益的东西比争论这些强得多。可普通投资人能学到什么呢?
《滚雪球》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所罗门应该算得上是精彩的一件。不过,施罗德到底会以怎样公正的角度来客观的描述授权于她的巴菲特是个小问题。但笔者相信几条简单的道理还是可以摆在大家眼前的。巴菲特和芒格对所投资的公司绝对算得上是内部人士,哪怕平日不参与经营,但关键时刻他会告诉别人谁说的算。巴菲特的电话求援可谓是一切的转折,“大到不能倒”的现实处境也要有肯买账的重量级官员出面游说才有翻盘的可能,这说明营造良好的个人声誉和强大的关系网在关键时刻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搭档芒格的部分行为在普通人眼里十分奇怪,这也说明“二当家的”究竟有多么的难当。巴非特让巴特勒以1400万美元的补偿答对古特弗罗因德十分奇怪,而这一笔带过的部分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暂时先到这里,毕竟讲故事不是笔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之所以简述所罗门事件是为了让投资者能好好对比一下自身的状况,然后再谨慎的想想自己能否像巴菲特一样投资。时刻问问自己:"我买的那点股票在公司管理:层面前能算得上个什么角色?能成为连发个新闻稿都要过目的重量级人物么?公司一旦出现问题,我有办法立刻让监管层的领导们高抬贵手么?有足够讲义气的搭档敢在法庭上用近乎胡搅蛮缠的方式推搪么?”哪怕具备其中一条,我想读者去学习巴菲特也是可取的。读者甚至可以不必再读这本书了,因为那将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但如果你一条都达不到,或许你就不该学巴菲特。因为某种程度上,巴菲特的投资有参与经营的意味。这与其大股东身份往往紧密相连。如果读者承认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还在股市中存在,那或许就没有理由认为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能够与巴菲特这样的人具有同样的信息。至少,千万不能全盘照抄。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可以“心中无股”,而散户不行。巴菲特可以“集中投资”并有能力看管好篮子,但散户却不见得有这个能力。很多人刻意的学习巴菲特,结果除了收益率不像其他都很像。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尴尬境地的产生并非偶然。
到此为止,我想一般的读者都应该具备最起码的辨识能力了。至少呵以不再为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而搞昏头脑。笔者以多尔西的著作《巴非特的护城河》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读者应该清楚多尔西的立场——晨星公司股票分析负责人。而晨星作为一个金融信息服务商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的利害关系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当读者看到“每个分析师都建立了一个详细的贴现现金流模型,用来计算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这句话并不是多尔西说的,而是他的老总)。这句话时提醒一下自己:“巴菲特都算不好的事,晨星可以?”然后把其归结到广告用语的范畴可能更好些。必须要承认,《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非常不错。笔者几乎是在以学习的态度来接受其对护城河概念的阐述。尤其是虚假的护城河所包含的“优质产品、高市场份额、有效执行和卓越管理”可能会与很多人的认知相抵触。但遗憾的是,经营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的意义与投资的角度来审视具体公司的优势是两个概念。怎么把这种定性的东西与实实在在的值多少钱联系起来,该书没什么介绍。那这本书的意义对于公司经理人来说可能就大些,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就会相应的有限。
再举一个国内A股市场的例子。为了避免麻烦,笔者不会将该书作者和名称列示出来。更进一步的,笔者将仅挑选几个分散的主题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安全边际和永远不要亏损。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理解不难,但执行起来却是难于上青天。按照巴菲特的经营方式来说,安全边际可以理解的方向很多,但局限于投资价值的计算一上来解读就让人难以接受。内在价值的估计十分困难,在一个根本就不牢靠的基础上算出来的安全边际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恐怕逻辑回路正常的人都不敢依靠这个方法。
“那选股如选妻”又如何呢?坦白讲,个人投资者那点资金可一点都不像“选妻”,顶多算是跟其他投资者分享“丈夫”这个名号而已。最重要的是,这个“妻子”也不是全心全意地对个人投资者,而是全心全意地向着大股东乃至管理层。没实力让这个“妻子”全心全意并不可耻,但不能认清状况非要自欺欺人就过于可悲。“知己知彼”的愿望固然好,但永远不要指望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尤其是金融市场这种利益驱使下的对抗结构,往往更是如此。类似的道理实际上也适用于追求“一流业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至于长期持有这个问题也要辩证地看,至少巴菲特在中国石油上的表现就违背了其追求“永久”的言论。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应该够了。“不能迷信基本面分析”是笔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基本面顶多就是定性的研究一个公司的好坏,乘载过多的期望并不现实。一个公司有护城河与没有护城河相比,当然可以挑选出前者。若面对两家各有所长的上市公间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恐怕就不是件易事了。一旦又涉及到不同行业,“严格且合理的事先判断出哪个更好”这种举动成功的可能性极低。本着这样的思路来看待问题,不要不切实际的东施效颦或许就是本节最核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