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璟生物”)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成为首家选择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这家研发抗肿瘤药物的创新药企业,以三年亏损、无药品销售收入的业绩,凭借11种在研新药,开启了未盈利企业的上市之路。
尽管备受资本追捧,但创新药研发还是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业务,泽璟生物缺乏商业化的经验,在未来的产品营销上尚要解决许多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就此致电泽璟生物并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业内普遍认为,第五套标准几乎是为医药企业量身定做,尤其是未盈利的创新驱动型药企。
一位参投了科创板企业的生物医药投资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个原创药从发现到最后获批生产,前后要经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周期,没有资本的支持很难走到最后,科创板能给创新性企业提供更多资本,推动企业自身的创新性。“中国制药需要创新,我们要做出更多革命性、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才能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科创板的初衷就是要帮助企业和国家用资本的力量去实现这个目标。”
连续三年亏损
泽璟生物的前身泽璟有限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为14.7万美元,后于2019年变更为苏州泽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最近一轮投资后,泽璟生物的估值已达到47.5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泽璟生物招股书发现,公司2016―2018年出现连续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46亿元和-4.42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就亏损1.73亿元。公司三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57亿元、-1.08亿元、-1.12亿元。营收方面,泽璟生物2018年实现131万元。
如是金融研究院副总裁、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注册制作为科创板的发行制度这一大前提之下,传统的A股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对于财务指标要求的框架已经被打破,要求更多的是市场化的市值,这就要求企业在一级市场做股权融资,吸引到知名的股权投资机构。
2016―2018年,泽璟生物通过增资、股权转让的方式多次融资,在2016年7月引入深创投、弘润盈科等新股东,又在2017年引入民生人寿。目前,公司股东多达33名。
形成一致行动关系的盛泽林和陆惠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公司46.8%的股份。盛泽林为美国国籍,是泽璟生物董事长,曾任白鹭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另外,盛泽林的妹妹盛泽琪持有公司6.83%的股份,员工持股平台宁波泽奥和宁波璟晨泽持有11.3%%的股份。
从申报情况来看,泽璟生物是第一家选择标准五的企业。与前四个标准相比,标准五对公司市值要求最高,但对企业的营收水平没有要求。该标准要求企业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对于医药行业企业,则至少需要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而申请科创板的医药科技公司大多数已有一定营收,为保险起见也选择了门槛最低的标准一。
张奥平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即使没有盈利甚至没有营收,很多生物医药公司在投入非常高的前期研发生产周期里,还是可以通过市场对企业的价值判断来实现科创板上市。
手握多个在研品种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对企业的核心产品有较高要求,泽璟生物凭借研发优势有望闯关。
泽璟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胆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驱动型新药研发企业,精准小分子药物平台和复杂重组蛋白平台是公司的两大核心,覆盖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以及出血、肝胆疾病等领域。
此外,公司还在推进小分子靶向新药与抗 PD-1/PD-L1 抗体对肿瘤的联合治疗研究。
虽然没有一个产品上市,但泽璟生物在研品种多达11个,其中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泽普生)、重组人凝血酶(泽普凝)及盐酸杰克替尼片(泽普平)的多种适应症已经处于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赛诺璟)及奥卡替尼则处于一期临床试验阶段。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小分子多靶点1类新药多纳非尼是其最重磅的产品,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国产靶向新药,也可能是全球第三个上市的同类药物。
泽璟生物此次拟募资23.84亿元,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未来将继续布局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和肝胆性疾病领域,加强肝癌治疗领域的长期竞争力,肝胆肿瘤前期病变的新药研发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
新药研发一直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企业的研发方向、临床试验结果、新药上市均对企业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泽璟生物提示,公司无法保证能成功识别及筛选潜在的在研药品和适应症,临床试验过程和结果对公司业务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而新药上市的过程耗时长、成本高,也不能保证新药能够获批。
另一方面,对于未盈利的新药研发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市场经验也是一大短板。目前,泽璟生物没有产品获得商业销售批准,也没有任何药品销售收入,即使新药研发成功且获批上市,如何开拓市场、进行学术推广,从而获得医疗机构和患者认可,也是企业发展路上的一大难题。
不过,泽璟生物在未来发展战略方面并未提及商业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