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必须结合一些实践,但是现实往往是比较残酷的,投资人得不到很多的信息,那么我们只能通过有限信息去怀疑。请注意,公司未必有罪,但投资人需绝对小心。我们观察一些异常来得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结论,未必真实存在,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最近询证函比较多,于是我们挑选一些随机的询证函,来谈谈交易所在怀疑什么,先说明,这类标的都是随机选取,我们只谈怀疑,并不是说真有问题。今天谈科迪乳业询证函。
交易所如何怀疑一家企业?
我们从问询函里面提取两个细节:
一个细节是科迪乳业其他应收款发生额为2亿,但是期末报表余额为0,也就是说,实际控制人占用了资金,但是在期末归还了上市公司。
另一个细节是证监会询问科迪乳业的前五大客户是否有关联方。
如果我们仅仅观察年报,我们是否能够如交易所那样思考问题呢?我们对于发生额2亿的问题投资人可能关注比较困难,因为这些数据要来自专项审计。但是科迪乳业有两个风险点其实可以通过年报和公开信息获得。
业绩
根据一些研报和行业内容,我们了解科迪乳业2017年业绩大增,原因是一款网红奶“小白奶”的火爆。但是2018年科迪乳业“小白奶”的热风已经刮过,而新产品业绩萧条。投资人可以通过电商的销量感受到科迪乳业的这些变化。继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主力产品销量萎缩,那么业绩2018年有可能下滑。
而实际上科迪乳业的业绩并没有下滑:
投资人发现其业绩依然可以维持,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由于17年业绩好,17年部分回款可能到了2018年才流入公司,而业绩上其实没有提升。
一般一家企业的客户是稳定的,那么在总体营收只增长3%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一名客户,从2017年的1.3亿购买量,增长到了2018年的接近2亿。于是我们产生疑问:各年度的客户第一名是否是同一家企业?第一名的客户是否是企业的隐性关联方呢?第一名的企业为什么要增加购买量?
质押率
母公司科迪食品集团质押超过99%。
综上,交易所其实是在怀疑科迪乳业有可能通过其他应收款将资金外移到体外,然后在体外“刷单”来增加销售量。他们认为2亿元的那个客户有可能属于潜在关联方。(当然,这仅仅是怀疑,我们只是表述了这个潜台词。)
总结经验:财报阅读依然是从实际情况到数字的过程。我们先是做一些简单的市场调查,比如看电商的销售量变化,以及询问一些市场反馈。在消费品领域这些很容易搞定。于是我们形成预期,再去观察企业的业绩。我们觉得营收没有下降和我们的感官感觉有所不同,于是我们的焦点就到了客户。当发现客户中有一位反常态的份额递增,于是我们就产生了怀疑,关于关联方的怀疑。这就是整个怀疑路径。当然,我们并没有对问题定性的权力,我们只是提出了这个看报表怀疑的过程。投资人也要学会合理怀疑,对拿不准的企业,也需要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