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呼唤减税,但是政策却在想办法加税。明年社保将通过税务部门征收,这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社保实际上是另一种税费而不是员工的福利。记得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教授说过,劳动法是恶法,对于企业不利,但影响企业成本最大的其实不是工资而是社保。而我国由于未富先老,所以绝大多数省份,社保变得入不付出,据说,只有东部沿海的四省两市的社保是正贡献。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媒体报道,税务部门在追缴企业的社保,据中金公司测算,未来追缴的社保总额会超过2万亿,如此,对中小企业减税不仅成为泡影,恐怕会加速中小企业倒闭的步伐。
最近热门的一个图,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社保负担上面远远低于我们国家。我们今天没有兴趣去谈社保负担结构的合理与否,我们也不想去比较。社保这个东西对于企业是一项实质性的费用负担,故而在我国其更像税收的一部分,国地税合并加上社保改由税务征收,更加强调了这种收费税收的性质。
我们想说什么呢?实质上我们之前的一个思路,比如经济不景气,而国家又在大力搞基建,这个思路很直观的,而且是广泛被认同的。但是这个思路如今被限定在一个情景下,一方面,政策的基调是不搞大水漫灌,另一方面,政策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由于外围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财政政策的赤字必须要压缩在低水平。
这个等式简单如此: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赤字,一方面货币政策不能大水漫灌,另一方面对外发债利率抬升,我们必须考虑到赤字的量是会下降的,而在财政收入方面,一个是土地财政,另一个是税收,很多人有说法认为房产税是替代土地财政,成为新收入,而社保并入税务应该也是这种趋势。我们看到无论是增值税还是个税,而基本上整个社会都在呼吁进一步减税(实质上前年我们也在说),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舍本逐末,没有财政收入提升的财政支出就是无源之水。
所以,财政解决如今难题在现有框架下,有两点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开源,一点是节流。开源好理解,除了税收上面增加房产税、个税、社保,还要注重国企资产质量的提升。历史经验表明国有资产要靠质量,而不是靠数量提升竞争力,而质量很多时候是和市场拼出来的,诸如如今国企中的翘楚是几家白色家电和车企,这些企业无一不是一刀一枪在国际和国内竞争而来。而另一些企业诸如油企,则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而在节流方面,我们就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基建支出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这可能要和我们初始的判断相矛盾。当然,矛盾没这么大,我们依然觉得,如果项目都落地,自然是有一定的当量,能够提振经济,但是我们觉得,由于财政入口端的限制,这方面的当量也许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大,所以,我认为,与其由政府收上来税做投资,不如真的藏富于企业,让企业决定投资的方向更有效率,否则如此改下去,恐怕所有的社会资源分配权利会再次集中于政府,所有的资源回到国企少部分人手中,改了一圈,再次回到以行政权力分配资源的起点。
而且,即使是全部由政府分配资源,也不要大量的投资于基建,资本需要聚焦到一些高效率的生产部门,比如影视娱乐,比如生物医药,比如科技类。如今企业负担和发展成本的确很重,当然这是不好的,但是有一点,他客观上促使高效率高利润率的行业得以生存,而淘汰了更多低效率产业。实际上我们之前也谈过这个问题,当社会遇到瓶颈,如何突破?我们应该用生产率突破,要用效率突破,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应当公平竞争。
想通了这些,股市下跌的问题就简单了,基建投资预期必然带动一定的资产投资热情,但是,基建行情注定走不远,一些新兴产业虽然最近低迷,但是凡事长远看,投资人还是应该关注点在高利润率的行业,因为,基建等行情,其繁荣更多的依赖信贷支持,而如今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债务不会再大规模扩张,所以目前的投资思路,很简单:政府需要逐步回归本来的提升效率的道路,投资人应当布局未来,一切回归现实和长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