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与群体思维
武断的惯例风格往往是灾难的源泉。而分歧则往往是最被低估的管理工具。但只有与众不同的管理者才会刻意地去制造分歧。而更多、更常见的情况是,管理者总会自以为是地觉得只有自己知道的最多、最正确,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甚至是强化他的观点。
图26-4 是否投入剩余百万元的研发资金(回答人数的比例%)
实际上,有些强有力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很多管理者与精神病患者有着共同之处(如自杀倾向)—英国萨里大学心理学家卡塔琳娜•福里岑和贝琳达•鲍德以及保罗•巴比亚克和罗伯特•海尔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知名媒体《Fast Company》曾根据精神变态领域泰斗罗伯特•海尔的理论,设计了一个临时性测验,判断你的上司是否属于精神病患者。对每个问题,“是”得2分,“有点像”或者“可能是”得1分,“不是”则得0分。
1.他是否油腔滑调、故作迷人?
他是否是个平易近人、能说会道的人—风趣幽默,富有说服力,但实质却奸诈狡猾?在经营会议上,他是否会冒充内行,实际上一无所知?他是否喜欢阿谀奉承?是否在表面上魅力四射,但却毫无诚意?他是否喜欢通过精彩生动但却完全虚假的故事来炫耀自己的过去?他是否会在这周说服同事支持自己的某个观点,而在下周却开始宣扬完全相反的观点?如果他是公司的CEO,他是否喜欢频繁地在电视上露面,但却不喜欢接受记者采访直接回答问题,或是即便接受当面采访,也会用不痛不痒的话题敷衍了事?
2.他是否极度强调自我价值?
他是否喜欢自吹自擂?他是否自高自大?他是否喜欢唯我独尊?他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凌驾于那些适用于“小人物”的清规戒律?他是否喜欢让所有都围绕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是否可以低调处理自己的法律、财务或个人问题?把这些问题说成是暂时性问题,或是干脆归咎于他人?
3.他是否是习以为常的谎言家?
他是否会用更光鲜靓丽的方式去粉饰自己的过去—比如,尽管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却把自己说成出身卑微低下,在艰难打拼中成长?他是否喜欢在众人皆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撒谎?即使被揭穿谎言,他也会满不在乎,因为他觉得自己能蒙混过关?他是否从骨子里就喜欢撒谎?他是否为自己的高超骗术引以为荣?是否很难说他知道自己是骗子,还是他在自欺欺人?
4.他是否是谎言大师或者出类拔萃的操纵者?
他是否会极尽其说谎的天分,为了金钱、权利、地位或是美色而去欺骗他人?他是否在玩弄和利用他人方面得心应手?他是否曾参与过粉饰报表之类的不诚信行为?
5.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他是否毫无自责和负罪感?
在与他人或更大的社会群体发生冲突时,他是否只关心自己,而对被自己打击的受害者毫无侧隐之心?如果被指涉嫌白领犯罪,如证券欺诈,他们也拒不认罪,即便锒铛入狱,他们也死不改悔?他是否会把自己的过错推卸给他人?
6.他是否有阴影效应?
即使周围的人死去、身患重病或是遭受重大打击,他也会漠然视之,毫不关心—比如到医院探望病人或是参加葬礼?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会虚情假意地短暂流露,其实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他是否会声声说白己是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少甚至是从不关心你的生活和情感细节?他是否只是那些声称对胜利者和失败者一样为情所动的强势管理者之一?
7.他是否冷酷无情或者缺少同情心?他是否对别人的感受和幸福置若罔闻?他是否在本性上极度自私?他是否会毫不留情地嘲讽别人?他是否会在情感或语言上对雇员、朋友甚至是家人肆意侮辱?他是否会解雇自己的雇员而丝毫不在乎失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痛楚?他是否会通过挪用公司财产或股票欺诈而受益,但丝毫不考虑他会给股东以及那些依靠储蓄支付养老金的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8.他是否拒绝时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他是否喜欢凭空编造借口?他是否会因自己的过错而怪罪于他人?如果因为财务作假或股票欺诈等公司犯罪而接受调查或者接受审判,他是否会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拒不认罪?
你可以按上司的得分对他们进行评判:1-4/让人烦恼;5-7/要当心;8-12/让人担心;13-16/让人非常害怕。
自我服务偏差
管理者与所有权人的分离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多问题。而自我服务偏差(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欲望)又会进一步放大这些问题。管理层对自己的期权激励和股东的激励计划总是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况绝不少见。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副总裁)曾说过:“我觉得在我的同龄人中,我一直属于最低估激励作用的那5%,实际上,在我的一生里,我都低估了激励的作用。”
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真正精明的分析师不应该听管理者说些什么,即便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而是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一旦存在这些行为偏差,我们就需要当心管理层的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