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启示
我在休息时经常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德国心理学家歌德•吉仁泽所著的《本能性感觉》。他对有限信息在确定初步诊断为心脏病患者是否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这个领域最早的研究源自李•格林和弗兰克•耶茨。问题出现在密歇根的一所医院。在这所特种医院里,医生通常会把90%患有严重胸部疼痛的患者送进心血管疾病重症监护病房。这就导致重症监护室人满为患,护理条件急转直下,而患者的医疗费用则急剧上涨。
把这么多患者送进重症监护室,反映出医生担心他们要对作出错误判断(即,没有把本应需要接受特殊治疗的患者送进重症监护室)付出高昂的代价。当然,您或许会说,相反的结果(即,把不需接受特殊治疗的患者送进重症监护室)同样无法接受。吉仁泽指出,在美国,每年约有2万人死于在医院内发生的传染性疾病。而且在重症监护室,里,沾染传染病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病房。
对于密歇根医院的医生来说,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就是把90%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的患者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他们的诊断结果与随机方法毫无区别!
原因何在?
这种情况促使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为什么难以把不需接受特殊护理的患者和需要接受特殊护理的患者区分开来呢?格林和耶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结论是,医生们在诊断时所依赖的信息是错误的。他们往往过分关注早发性冠心病家族史、年龄、男性、吸烟史、糖尿病、胆固醇超标以及高度紧张等“危险因素”。
不过,尽管这些因素确实有助于对患有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总体可能性作出评价,但它们的诊断价值却不大。按照格林和耶茨的说法,它们并不是有效的信息提示,而只是虚假的诊断条目。也就是说,“它们属于与诊断相关病症的附带性信息,虽然会影响到决策者对概率事件的判断,但是在区分某种诊断结果与其他可能性时并不具有客观价值”。
当然,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诊断线索。相关研究已经发现,患者病症的性质及部位、他们的心肌缺血病史以及某些特定的心电图,在确诊急性心肌缺血、梗塞以及死亡等则是更有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