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慰的是,认知反映(cognitive reflection,或称认知性思考)有助于帮助我们克服这种“价格等于质量”的“自发性”公式。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营销学教授巴巴•希弗(Baba Shiv)等人的研究(2005)。他们就“心理能量”饮料对猜字谜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分发饮料之前,试验对象被告知饮料需要收费。他们告诉一部分人,饮料支付全价(1.89美元),另一部分人则被告知,饮料的正常价格为1.89元,但学校通过批量采购,把价格降为0.89美元。
图9-5为巴巴•希弗等人得到的试验结果。“控制组”在没有饮料的帮助情况下进行猜字。不过,这项试验中最引人关注的结果是接受打折饮料的试验对象,他们的表现极差!他们解答的字谜比“控制组”或全价组少3个。因此,巴巴•希弗等人认为这是“安慰剂负效应”(折价影响表现)存在的有力证据,但全价却并不能改善上述表现。
图9-5 解答字谜的数量
在第二个试验中,巴巴•希弗等人强调的是价格与效能的联系,他们要求试验对象在阅读如下语句之后,对饮料作出评价:“按照为饮料支付的价格,我认为饮料改善心智表现的效果‘非常差’(1)或‘非常好’(7) ;及“按照为饮料支付的价格,我认为饮料在改善注意力方面的效果‘非常差’(1)或‘非常好’(7)”。
价格高低对解答字谜的数量没有任何影响。因此,简单地要求人们考虑价格与质量的联系(或缺少联系),似乎对认知效果没有影响。这也表明,价格与质量之间的关联,大多是某些潜意识思维过程的产物。
或许投资者已经学会克服潜意识中“价格=质量”这个定势思维:大多数价值投资者更多的是把时间用于挖掘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这实际,上已经反映出理性工具的导性,而不是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