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就曾听到过人们对风险管理的批判的。这是一个我们被数字所蒙蔽和欺骗的典型事例。尽管一个能代表风险价值(VaR)的数字会让我们感到更惬意,貌似更有说服力,但它几乎毫无意义。盲目信从原本就靠不住的数字,为我们一手造就了这种虚假的安全。
VaR存在本质上的缺陷—它割弃了事件分布中我们原本应该最感兴趣的部分:尾部!因为只有尾部才能代表事件的常态。这无异于你买了一辆汽车,而销售商却向你保证:平时很灵,但是在遇到重大车祸时,却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起作用。它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对很多金融实务来说,风险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实际上,整个风险管理行业就是伪科学的一个典范:每个人都故弄玄虚地装作在衡量或量化根本就无法衡量或量化的东西。
过度依赖时间序列:制定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的历史时间序列以5年期数据为基础,而数据则来源于相时较为积极的成长期。在验证当前事件的过程中,常规工作的基础则是范围更广的经济发展及历史事件。尽管已向集团及IB部门高管层提交了新的统计方法,但后期事实表明,这些调整依旧未能适当考虑美国住宅市场,尤其是次货市场的迅速增长。因此,“市场风险”函数并没有涵盖美国住宅市场这一更根本的属性。
缺少针对住宅市场风险因素的止损技术:同样的道理,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因素止损”结构,以充分反映与住宅市场一般状况相关的要素,如违约率、贷款一估值比率或其他时现有组合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
过度依赖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尽管美国按揭市场的违约率扶摇直上,而货款发放标准则不断放松,但市场风险委员会依旧依赖于风险价值和压力数据。这种做法在次货资产(仅有一小部分接受保值)的敞口大幅膨胀期间内,依旧没有得到任何改变。市场风险委员会代表在时UBS治理层进行的述职报告中,也没有就UBS在各项业务中持有的次货头寸作出适当披零。他们既没有向集团高层警告提交数字的局限性。也没有说明考虑国际金融环境的必要性,而集团高管也一如既往地没有片上述结论提出任何质疑。
“肥尾”现象的存在、内生相关性以及动态输入的风险,已为我们所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始终如一地使用这些方法,并且理所应当地辩解,有总比没有好。但我们一定要想到,有药未必比没有药更好,用药不当也许会让你一命呜呼。次贷危机,让这种对伪科学的错位信仰再一次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