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金融领域中,人们对数字的偏爱已经取代了对批判性思想的追求和探索。只要是能和数字联系到一起的事情,就会被人们奉为福音真理。研究表明,人们经常被伪科学所愚弄。只要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就能让人们越加信以为真!风险经理、分析师和咨询顾问都是用伪科学制造安全幻觉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必须随时警惕,防止人为使用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批判性思维和怀疑主义永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是最罕见)的工具。
维斯伯格(Weisberg)等人的最新研究显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容易被貌似科学的东西所愚弄。他们用形形色色的偏见杜撰出标准的心理学依据,为伪科学披上科学的外衣。有些依据确实不错,有些则拙劣不堪(只是对这些偏见的重新包装)。无论是不错的解释,还是拙劣的解释,一旦吸收了毫无意义的科学信息,便会显得优雅无比。
加纳等人发现,人们经常会因为“诱惑性细节”而分散注意力。只要读上几段“有趣”但却毫无意义的文章之后。人们就会彻底忘记最重要的东西!这突然让我对分析师的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金融领域到处都充斥着伪科学和“花边消息”。例如,风险管理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伪科学,也是最高境界的伪科学。尽管风险价值之类的指标可以让我们感到轻松惬意,但它实际上却只能创造出虚幻的安全感。“肥尾”现象的存在、内生相关性以及采用动态输入的风险,共同造就了VaR的无效性。毫不奇怪,UBS对VaR的过分依赖绝对是天大的错误,也是这个行业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一份报告都在不遗余力地畅想未来,总能让我们幻想到史上最疯狂的利润增长率!市场分析师是伪科学的始作俑者。他们也是“花边消息”的制造者。绝大多数分析师的报告都充斥着“妙趣横生”但却毫无关联的信息。用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的精度去预测未来5年的收益,绝对是可笑至极的荒诞之举。这样的数字一无是处。
业绩衡量指标是另一个伪科学在金融领域横行霸道的例子。阿尔法、贝塔以及追踪误差之类离谱的词汇,无非是为了混淆视听,让这个领域更加乌烟瘴气。“风格漂移” ,“基于持有组合的风格风险”以及“基于收益的风格分析”的意图,不过是使这个行业显得无比重要。然而,一旦触及数字背后的真正动因,它们就会漏洞百出。
仅仅因为能定义就说明一种事物是有意义的,这显然不合乎常理。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严格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的质疑。仅仅因为能够量化就盲目信奉数字,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现代金融领域,人们对数字的偏爱已经取代了对批判性思想的追求和探索。这是一种让人感到极度悲哀的趋势。请不要误解,我的最大爱好,就是用实证依据去验证流行于这个行业中的传说,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基于证据的投资”。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似乎还是在把伪科学当做绝对真理,把一切用数字衡量的东西当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