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有许多著名学者提出过效率市场的观点,例如麻省理I学院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但法马还是被大家公认为对股票市场的行为分析提供了最完整、最精辟理论的人。
法马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开始从事股票价格变动研究.他广泛阅读和收集了当时研究股票市场行为的所有相关论著,其中尤对法国数学家贝努瓦,曼德尔布罗特(BenoitMandelbrot)提出的碎形集合理论(fractalgometry)情有独钟。曼德尔布罗特的这一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波动不会一成不变,因此没有任何基本面研究或统计研究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波动:而且.股票价格波动没有规律的情形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从而产生出一些意料不到的大幅震荡。1963年,法马题为“股票价格的波动行为”的博士论文被《商业季刊》( TheJoumal of Buiness)刊出,并相继被《财务分析师期刊》( The Financial AnalystJoumal)和《机构法人》( The Iitinad Inrestor) 等媒体摘录。法马这位财务投资界的新人,很快就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焦点人物。
法马提出的概念简单南清楚,即由于市场过于有效率,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无法预先掌握,在有效率的市场里,各种信息流通自由,那些聪明的投资人(法马将这些人称为理性追求最大利润的人)积极运用信息作为买入卖出的依据,使股票价格随时都能有效率地呈现个别价值,其他没有掌握信息的投资人则无法从中获利。由于股票价格调能过于迅速,所以预估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在效率市场里毫无用武之地。
法马承认,现实环境无法检验他的效率市场理论,于是他采用了反证方法。他认为,如果有任何-一个交易系统或操盘手能经常性地打败大盘指数,那么,这个市场显然就不是一个效率市场。但如果没有任何人能经常性地打败大盘指数,我们就可以假设股票价格已随时在反映各种利多、利空消息,而这个市场就是一个效率市场。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理论家和分析师早已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思考模式,从而建构出了现代投资理论架构,但华尔街却一直不把它们当一回事。伯恩斯坦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运用投资组合作为投资策略在当时并不流行的缘故。但这种现象到1974年第二次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完全改观。1973年和1974年的空头市场毋庸置疑地使投资人开始认真考虑学术界关于控制风险的新投资理论。几十年来盲目投资造成的创伤,已使每个人对任何风险都风声鹤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伯恩斯坦表示:“1974 年的金融风暴让我深信,一定还有更好的投资理财方法。我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理会那些学术界堆积出来的理论架构,因为我和许多同事也都认为大部分理论都是一派胡言,但由于知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仍然推出各种相制濫造的理论和模式,我们多多少少都被迫吸收这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