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网上经常看到一些帖子,说价值投资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因为长期持股,经过一个牛熊循环,犹如过山车,又回起点;
相反,热炒的题材却经久不衰,一波接着一波,赚钱效应明显大于价值股。
以前我也是这么想
长期持有不动,不如做波段——避免回撤,实现收益最大化;
而做波段又不如做短线热点题材,短时间赚几个点、十几个点就跑——在复利的威力下,一年就能赚几十倍,想想都开心。
梦想是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在刻意追逐盈利的心态影响下,离最初梦想越走越远——原定想法只是为将闲钱生点小钱,不求刻意生多少;
在贪婪驱使下,股市却变成赌场,每日都在刻意盈利。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日日夜夜奋斗的盈亏结果,却不如当初买入一只股票,然后天天优哉游哉、喝茶聊天、两耳不闻股市赚的多。
你是不是很惊奇?
你是不是也感同身受?
这次市场变天——管理层严查题材股炒作、抑制高送转、连续大涨的股票停牌核查,让我彻底明白,其实拿到自己该拿的,不刻意追求,表面赚的最慢的途径,往往结果就是赚的最快的!
不信?
那我们剔除近两年上市的次新股,统计自2017年年初以来涨幅前50名的股票名单看看
从这里涨幅榜排名来看,几乎为清一色价值蓝筹股;
有40家涨幅超过100%——涨幅最大的为鸿特精密(300176),一年涨幅为356.08%,鲁西化工(000830)涨幅为203.58%;
剩下10家涨幅在90%到100%之间。
而同期小盘股、业绩差的股票则跌幅较大,这也是你为何对今年市场平均赚2.38万元的结果表示不满意,因为又被平均了。
展望2018年,管理层还会加强监管,我们是否也该转变思维,重新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巴菲特说过:当你和别人一起打扑克牌,如果你发现周围人都赚钱,那赔钱的一定是你了。
如果周围朋友都去买价值蓝筹股,他们疯狂赚钱,而你没有买,那么一定亏钱,所以早买早蓝筹股早受益。
在2012年熊市时,巨人网络掌门人史玉柱,疯狂买进民生银行(600016);
在2011年、2012年前后分80次交易,合计耗资约55亿元;
当年他以浮盈45亿元傲人战绩被网友评为“2012年最佳投资人”。
现在,再看民生银行股价,较2012年还有60%的涨幅,而且还能享受高分红。而股指经过2015年大起大落后,这些年炒股的朋友,也经历过账户资产的起起伏伏,最终赚到钱,并且装进腰包的人却少之又少。
所以说越早坚持价值投资,受益越早
怎样才能坚持价值投资呢?
我从巴菲特的理念中找到答案:其实价值投资是一些非常简单,而且容易操作的投资原则:
1、将投资股票标的看成是投资企业;
2、选择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
3、将资金重仓押在几支这样的股票上;
4、不论短期股市如何震荡,都对自己所持的股票坚持不放。
比如我2014年买中国平安(601318),当时看到该股长期处于跌破净资产的状态下,
单纯从会计学原理讲,即使公司破产,也能够在清算中获得不低于面值的补偿,所以买入这类股票安全系数很高,因此极具投资价值。
随后券商板块启动,往往是牛市开始,而中国平安为保险龙头企业和牌照齐全的金控集团,不仅受益于保险行业周期上行带来的市场红利,而且股市上涨对公司投资收益也有很大提升,因此坚定长期持股。
很幸运的是,2015年股灾下跌,对股价并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公司业绩每年增加,这让我更加坚定持股,因为价值被低估,尚未被市场发现。
随着市场监管环境转变,终于迎来春天,该股今年股价涨幅109%。
经过这几年价值投资实践,让我明白:投资要耐得寂寞,投资收益和时间是正比例关系,选择价值标的,持股时间越长,赚的就越多。
在中国平安的投资上,让我价值投资修成正果。
方法/步骤
1.看一下毛利率,如果是做产品的而不是像苏宁那样纯粹卖东西的公司,毛利率相当重要,只有毛利率高,抛去税收、工资、管理费等,才肯创造出自由现金流,至于毛利率是多少,往往因行业而异,一般情况下最好不低于15%。
2.看一下净资产收益率,这是考察管理层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毛利率也高,可净资产收益率就是提不上去,这往往是管理层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的,如果管理层不值得信赖,那这个公司的股票我是不会买的。净资产收益率我觉得应该相当于2倍国债利率,大约10%以上。
3.看一下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只有最终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公司才有价值,本人更倾向于业已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公司,对那些需要大量融资扩大生产儿促进利润增长的公司不太感冒。
4.研究一下公司近五至十年的财务报表,看看是否符合上述指标,并且各项指标是否是逐步改善,越来越好,如果趋势向好就值得去分析,反之则要小心。
5.有一部分公司因公司存有大量现金或者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没有投入使用,可能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低下,这是如果刨除这一部分的影响,实际资产收益率如果也特别高,也可以加以重视,说不定这是一只还没有奔跑起来的黑马。
6.寻找一下标的公司的竞争优势,它凭什么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鹤立鸡群,消费者宁可多出钱也愿意购买其产品的原因何在?这种竞争优势以后会继续加强还是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而逐步削弱,如果是前者,就可以考虑在价格低估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