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景气指数来源于企业景气调查,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建立的一项统计调查制度。它是通过对企业家进行定期的问卷调查,并根据企业家对企业经营情况及宏观经济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来编制的,由此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经济运行状况,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预警指数、一致指数(1996年=100)、先行指数,(1996年=100)、滞后指数,(1996年=100)
指标解释:
一致指数是反映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由工业生产、就业、社会需求(投资、消费、外贸)、社会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4个方面合成;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滞后指数是由落后于一致指数的滞后指标合成得到,它主要用于对经济循环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预警指数是把经济运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经济景气指数目前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主要是通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觉与信心。二是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主要是通过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的表示范围为0—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表明景气状况变化不大;100—200为景气区间,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越接近200越景气;0—100为不景气区间,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越接近0越不景气。
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是利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建立起来的宏观经济"晴雨表"或"报警器"。它之所以能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第一是因为经济本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周期波动;第二是因为在经济波动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率先暴露或反映出来。 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探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西方经济统计学家们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的研究工作。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世界各国所熟悉。中国在80年代末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无论在构成还是构造方面,都取得了更为迅速的进展:
①构造监测系统的另一基本方法--合成指数(CI)的出现。尽管扩散指数(DI)作为一种基本构造方法已在50年代确立并广泛应用,但还存在着不能反映经济波动幅度、干扰较大等特点。由于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高速经济增长,仅用扩散指数很难适应,为此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首席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于60年代提出了综合指数法(CI),从而弥补了扩散指数的不足。从此CI和DI共同成为构造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
②具有评价功能的预警信号指数出现。到6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弊端,经济的"过热"如同经济衰退一样也是应该避免的。为此,不少国家在其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中进行了引进评价指标的尝试,试图对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给出相应的评价。1963年,法国政府为配合第四个五年计划制订了"景气政策信号制度",借助不同的信号灯颜色, 对宏观经济作出简明、直观的评价。196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经济白皮书中发布了"日本景气警告指数",对正处于调整增长阶段的日本经济分别以红、黄、蓝等颜色给出评价。1970年,联邦德国也由国会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类似的警告指数。这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够指示景气动向,而且能以简明、直观的方式给出对经济状态的评价,这一功能的增加,尤其有利于广大厂商的经营决策。
③基本方法的重大进展,如季节调整方法日趋成熟,构成指标选择方法的重大突破-"评分系统"的出现并逐步走向国际化。在季节调整方法上,除了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成功研制X-11季节调整法外,还有美国劳工局的BLS法,日本通产省的MITI法,日本企划厅的EPA法,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IFO法。这些季节调整法各有特点,分别为各国经济监测机构采用。我国应用的基本上是X-11季节调整法。
自70年代初期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本身初步定型,并开始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国际性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由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1979年,美国NBER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IEI),用以监测西方重要国家的景气变动。
该系统具有4个功能
①迅速地监测世界性的衰退和复苏;
②测度周期性衰退的范围与程度;
③评价对外贸易前景;
④对通货膨胀提出预警信号。此外,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景气测系统。
1978年,拥有西方20多个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通过决议建立了应用先行指标系统来监测成员国际经济动向的机构。1979年,欧共体也开始了关于成员国景气状况监测系统的研究,并于80年代开始投入运行。1984年日本也开始研究区域景气变动。
经济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Prosperity index),亦称景气度,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定性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体或某一社会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景气指数介于0-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更为细致的划分为:0-100为不景气区间,100-120为较景气区间,120-150为较高景气区间,150-200为高景气区间。
使用的分析方法为古典循环法,主要是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绝对量本身的波动,一般观察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及循环要素(TC)的波动。通常景气指数在0-200之间,100为中间值,高于100视为景气状态,越接近200反映行业经济运行越景气。低于100则是不景气,越接近0景气越低迷。
企业景气指数
企业景气调查中的景气指数包括综合景气指数和单项景气指数。常用的综合景气指数有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市场需求景气指数等。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期企业当前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及未来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预期(通常为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调查总体范围内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
常用的单项景气指数主要有: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企业订货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企业销售利润景气指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企业科技投资景气指数等。
我国企业景气调查的范围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目前,我国按季度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北京市统计局于1998年开始,按季度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市场需求景气指数
市场需求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依当前市场对本企业所在国民经济行业的产品需求,做出的定性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定性预期(通常是指对“增加”、“持平”、“减少”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
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
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是将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统计指标,如供求总量指数、匹配平衡指数、职业供求指数、薪酬指数、信心指数等用景气指数的原理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能够客观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运行状态是处于景气区间还是不景气区间的一组数据或信号。
研究景气循环的分析方法有三种:古典循环法,主要是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绝对量本身的波动,一般观察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及循环要素(TC)的波动;增长循环波动也称离差循环方法,一般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相对量的波动,将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T和循环要素C分离,把循环要素C的变动看作是景气变动,即增长周期波动是循环要素C的波动;增长率循环,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的增长率(与上年同月或同季比的变化率),分析其波动的规律性;同前两种方法一样,也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对增长率序列的长期趋势及循环要素(TC)的波动进行分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增长率循环方法对景气循环进行研究,因此我们要对经过季节调整以后的时间序列数据求其增长率序列,也就是对序列求其上年同月比。合成指数CI的计算过程相当繁杂,就其过程可简单描述为以下5个步骤:求单个指标的变化率;求多个指标对称变化率的合成;求初始合成指数;趋势调整;求最终合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