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镜如初采访——《证券市场红周刊》
前言部分:
处镜如初作为一名1997年即踏入股市的老股民,在证券市场几经浮沉,此后,他逐渐在银行股上构筑起自己的“能力圈”而斩获颇丰。
正文内容:
《红周刊》:今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严监管政策如资管新规等,这些新政对银行业的冲击大吗?
处镜如初: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出台对银行业在短期内影响很大,部分基础资金来源不牢固、高收益高风险资产配置比例偏高的银行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但对于那些资金来源稳定充足、高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低的银行则影响较轻。
《红周刊》: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猛,这对传统银行业务冲击大吗?
处镜如初:互联网金融崛起是自2013年开始的,其对传统银行业务最大的冲击体现在支付手段上,原来的银行卡是最为方便快捷的个人支付工具,现在银行卡支付受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严重挑战。而正因支付工具的变迁,加上由于余额宝、微信理财等的竞争,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尤其是网点集中在城市的股份制银行,近年来贷存比均呈现不断上升的情况,很多超过了原来75%的监管标准。从资产端看,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依托其大数据优势,不断拓展消费信贷的市场,使传统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中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造成冲击将是一个长期不可逆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互联网金融资产的规模的急剧膨胀,金融风险也在快速积聚中,互联网金融将不得不和传统银行一样接受统一的监管标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速度会慢下来。面对冲击,优秀的传统银行仍然存在优势的,从负债端来看,网点和信用优势使得银行始终拥有低成本存款来源。从资产端来看,银行贷款在国家基本建设、房地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领域较难取代。
《红周刊》:严监管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改善?
处镜如初:目前来看,银行业内部分化还是很严重。严监管下,有的银行资产质量已经出现明显改善,出现不良率和不良总额双降的局面,比如招商银行;有的出现改善的迹象,出现不良率下降但是不良总额还在增加的单降局面,如四大国有行基本上都是单降,当然也有个别银行双降,比如农行。另外,有些先行指标,如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等可以判断资产质量的趋势;有的则还在继续恶化。总体上,国有银行表现相对都要好一些。
国有大型银行网点多,存款竞争力好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同时,执行监管政策到位,资产质量好转迹象明显。国有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不断走高,其权益乘数一直偏低。去年以来,息差的企稳回升,一定程度上减缓了ROA、ROE的下滑趋势。除招商银行外,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低,长期以来依靠较高的杠杆,权益乘数较高,增长速度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度,但在新的监管政策下,息差收窄,营业收入回升乏力,甚至下降,同时,资产质量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迹象,从整体看ROA、ROE还维持着原来的下降趋势。
《红周刊》:若银行业基本面向好,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处镜如初:银行股的业绩,从收入方面讲,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息差,一个是规模。当前市场利率总体向上,息差整体也是如此;规模则受到以去本杠杆为目的的监管等措施的影响,增速可能放缓,两者相抵,短期内可维持小幅增长的情况。从支出方面来看,变量有一个,就是减值准备金,减值准备金受到不良贷款增量的影响,过去3年来,供结侧改革的取得了一定成效,行业的不良生成已企稳甚至有减少的迹象。我觉得目前的银行基本面是要好于2015-2017年的。
《红周刊》: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如何选择银行股?标准是什么?
处镜如初:我觉得进行银行股的投资,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银行的基本面,二是银行的估值。银行的基本面中要看零售业务的占比,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在负债端对客户具有相当高的粘性,在资产端使银行具有较高的定价权,因此,零售银行银行未来较为稳定,属于弱周期行业。银行以市净率进行估值较为合理。综合考虑两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银行投资标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根据各家的偏好选择不同的银行。如果厌恶风险,可选择基本面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国有大行,邮储银行负债端基本由存款构成,其中个人存款占比超过80%,同时贷款又主要投向个人,零售贷款占比超过50%,目前市净率仅有0.8~0.9倍,是一家最具零售特色的银行,值得关注。其次,股息率在4%~5%之间的国有大型银行,其中工、建、农3家管理各有特色,特别是建设银行,历史上各方面的指标均较为出色。如果有一定的风险容忍度,偏好持有优秀,则可选择招商银行,招商银行以零售银行作为经营战略,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以来通过竞争取得优势的银行,招商银行在私人银行累积的巨大信誉以及对资产的保守严谨态度,为股东的长期收益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如果投资风格进取,则可以选择一些短期事件冲击的估值低品种,如重庆农商行。重庆农商行资本充足率高,存款基础好,长期以来稳健发展,但受不良贷款暴露的影响,最近股价较为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