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别人买了同样的基金,他就赚钱了,而我一买就亏了?”
这恐怕是困扰许多小白基民的一大难题:明明买的是一样的基金,结果却好像大不相同。这其实不难理解,对于同一只基金来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买入不同的份额,由于公募基金每天的净值都不一样,那么每个人的收益情况,也自然不一样了。
那么,怎么样选择一个较好的买点?
是不是因为买点不好就影响了最后收益?
又有什么方式能够平衡买点造成的影响呢?
寻找合适的买点不等于最低点
说到好的买点,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买在市场回撤时候的低点,但低点其实都是在事后复盘才能观察到。而基金的低点则更难准确定义,这是由于基金中的股票、债券等持仓是有变动的,使得单纯用基金的净值来试图寻找净值低位缺乏合理依据。
就算真的要用采用回撤法来买入基金,当绩优基金随着市场波动发生调整的时候,很多投资者恐怕也不一定就能够抓住时机: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投资者想一下子抄到大底部;另一种则是受市场恐慌情绪影响,对市场较为悲观,更愿意赎回基金而不是买入基金。
绩优基金回撤可能是一个好时点
而等到短期回调结束,绩优基金开始上涨的时候,在下跌阶段没有入场的投资者又异常后悔前面没买,于是准备再等一个大跌时候再买。而对于优秀的权益类基金来说,其净值走势在大多数比较期内都能优于市场平均,即便是回撤的时候也要比同类跌得少。如果一味的等待,只会错过上车的好时机。
诚然,当基金回撤出现后,也不要急于一下子集中火力抄底,这种时候往往会发现底部下面还有坑。任何市场波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会有一个阶段存在,合适的入场时机意味着能够将主要仓位买在相对底部区间即可,追求绝对底部,就算是算命先生也无能为力。
其实,如果在观察期内开始出现连续上涨迹象,从第二三天开始就是买入的信号。
这种在右侧上涨区间趋势性买入的方法,大概率可以帮助投资者把握一次中期的行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达到本笔投资预期收益的时候及时赎回,否则随后如果出现回撤将有可能蚕食之前的收益部分,甚至跌穿买入价。不过,只要不是一次性买在本轮高点上,被套的幅度应该不会太大,建议前期可分批建仓,而此时,也可结合回撤买入法,准备下一轮的投资计划。
当市场狂热时,谨慎入场
前面有关基金买点的讨论,主要关注了目标基金的走势,而如果将目光扩大到整个市场当中,外部环境对选择什么时候买基金同样重要。这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当市场狂热时,谨慎入场。有一个段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状况:当菜场大妈都向你推荐股票的时候,赶紧清仓吧。
段子归段子,实际上,A股市盈率、两市成交量、股市新开户数、新基金募集数据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对大的市场环境做一个初步的认识。
比如上证A股市盈率,据数据统计,在2007年10月创下51.46的峰值,2014年6月达到近年最低的9.09,而2015年4月达到近年最高的19.74,今年经过几番调整,已经降至14左右。而一般而言,市场整体或某个板块的市盈率越高,可能说明股票价格被高估,那么投资者就要注意这当中潜在的泡沫风险,也要考虑这时候买入基金是否存在短期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市场上的两市成交量、基金申购月度数据等判断市场情绪,在成交居高不下时谨慎投资,而交易冷清的时候反倒可能是一个买入的机会。
如何平衡时点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前文买入时点的讨论,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比较条件,那就是“相对而言”。所谓的市场高点、低点,如果不放在一个具体的区间段内,都显得意义不大。毕竟就算是短期的高点,放在长期也许只是一个平均点位而已。而基金投资作为一种长期理财的方式,如果过于强调做波段、找低点、博收益,就已经失去了基金理财的意义,变成了一种短期炒作的行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择时始终是难以把握的,基金定投也许是一种中长期能够平抑基金买入时点这一因素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的方式。无论在何时开始买入,定投大概率能有一个较好的回报。原因在于基金定投中“低位买入更多份额摊薄成本,高位买入相同金额避免追高”的原理,理论上能够一定程度地规避不择时所造成的“高买低卖”行为。
大多数选择基金定投的普通投资者,也正缺乏股市中择时的能力,因此,如果是选好基金决意定投的话,那么更重要的就是开始,而不是择时。当然,目前市场上的动态定投、智能定投等方式,也是通过一些指标来帮助投资者进行定投的择时,进阶版的基民,也可以多多了解。
而在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中,我们还会发现,选择什么基金比什么时候买入更加重要。
本文中讨论的基金买点,主要以股票型和混合偏股型基金为主,其均有一定比例的股票持仓,正是这部分仓位,使得该类型基金的预期回报和预期风险都较其它基金更高,也更容易受到证券市场变动的影响。而对于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来说,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其净值表现主要与市场利率及流动性相关,且波动通常小于股票及混合偏股类基金,因此更重要的是资产配置,而买入时点对整体配置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