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风格轮换狙击
美国的基金经理人习惯于不断地在小盘股、大盘股、成长型股票.价值型股票之间进行换手,这种“风格化投资”在华尔街全面盛行。总的来看,历史数据显示小盘股表现优于大盘股,价值型股票表现优于成长型股票。
PE和PB比较低的股票通常被称为价值型的股票,PE和PB比较高的股票被称为成长型的股票。在美国,价值型股票集中于石油、汽车、金融和大多数公用事业,成长型股票集中于高科技企业,如制药、通信和计算机等。
从近40年的长线结果来看,价值股收益率高于成长股,小盘价值股最高,小盘成长股最低,这与我们的常识刚好相反。
1.大盘股和小盘股
从整体统计结果看,大盘股和小盘股的长线投资收益非常接近,但两者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强弱轮动。1945~1960年期间,小盘股表现不及大盘股;1960~1975年期间,小盘股略强于大盘股;1975~1983年期间,小盘股年复利回报率达到35. 3%,超过大盘股15. 7%的2倍,9年间小盘股总体问报率超过14倍;1983~2000年期间,小盘股表现低迷,不如大盘股。
小盘股表现最出色的1975~1983年处于美国股市16年大箱型整理的后半段,这时期,美国经济正从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下滑中复苏,同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安,企业外围经营不稳定,大企业的前景不明朗,而中小企业船小调头快,中小企业因此得以在经济走出萧条过程中表现出色。除了1975~1983年这8年的经济动荡期之外,大盘股整 体收益水平要好于小盘股,这反映了规模效益的优势,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经济各行各业竞争格局日益趋向集中的大趋势。
2.价值股和成长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很难相信会再次出现大萧条和股崩,人心稳定,百业待兴,1945~ 196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50点一路上涨到1000点。60年代,费雪的成长股投资理念开始兴起,整个6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从成长到概念的狂热。1966~1982年,指数在1000点高点和600点低点之间震荡了16年。震荡期间,股指在1972 年底、1976年底和1981年上半年形成了三个阶段性高点,而1972年底的高点是“漂亮50”(美国50个大盘成长股)的大涨形成的:1972~1974年股市大幅下跌过程,成长股下跌幅度要远大于价值股。1976 年底股指的高点是价值股的上涨形成的,休现出成长股赚钱效应破灭后,市场投资风格取向发生了变化,价值股受宠。1972年的“成长股”推动股指高点与1976年的“价值股”推动的股指高点,两个高点间隔周期达4年之久。1981年上半年的股指高点仍然是成长股的冲高造成的,与1976年的高点再次间隔4年左右。1982 年8月,美国股市大牛市开始,价值股一路领先于成长股到1989年上半年,长达7年之久,然后成长股开始发力,从1989年下半年迅猛上涨到1991年底,持续两年半时间,此后价值股再度领涨两年,1994年初成长股开始发力,一路狂飙6年至2000年。
重点:在股市低迷阶段,价值股较成长股抗跌,在股市上涨的前半段,价值股往往表现优于成长股,随着股市的上涨,投资者情绪开始日趋乐观,股市上涨的后半段,成长股表现越来越好,最终形成股市的顶点。但高点并不都是由成长股加速上涨形成的,在股市的长周期震荡阶段,价值股冲高同样会形成股市高点,两种风格有轮换表现的倾向。
另外,有关统计资料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日历现象,每年的一月份,价值股(无论;大盘小盘)上涨幅度都远大于成长股,小盘股(无论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上涨幅度远大于大盘股。这可能是因为一月份作为一年新的开始,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潜力股和调整一年来的投资思路,而所谓价值股,其实大多都是因为处于发展前景不被人看好的行业,投资思路的调整对其价值重估十分有利;同时,年初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展望也使小公司的成长潜力得到更多的挖掘。
经济转型时期,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不同,价值股领跌,成长股反而先行企稳并反弹,中国也出现了同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