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众汇富看股市]美国终是忍不住了
昨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很快将再次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
鲍威尔这话有点拗口,我直白地翻译一下,其意思就是,我马上要开始印钱,购买资产了。大家可以类比2008年的QE。
鲍威尔可谓是语出惊人。谁曾想,不久前的他对降息,还不情不愿的样子;如今却豪放无比,直接打开再宽松的大门。
美国终究是忍不住了。
这事情影响会很大。大家要知道,上一次美联储扩大负债表的时候是在2008年,就是我们常说的QE(量化宽松)。
美联储通过QE,用了近7年时间,把美国经济从危机中拉回正轨。直到2015年10月,美联储正式启动加息进程,逐步退出QE。
如今四年不到,美联储再次重启QE。很显然,鲍威尔认为,美国的经济或将进入新一轮的下行周期。
但是,此时的美股与2008年,一个在历史的高位,一个在相对低位,形势已经完全不同。
此刻,美联储即使重启QE,已经很难重现2008年美股的荣光,再现美股的大涨。能把美股维持在高位,已经是阿弥陀佛;稍有不慎,美股大跌则会是常态。
毕竟,资金对经济的下行趋势,一旦形成共识,抛压只会越来越重。
我不是危言耸听。君不见,全球已经有近16万亿美元的负利率债券。负利率,就是不但没有利息,还得侵蚀本金。
这班人可不傻,他们多是各国的养老基金。他们之所以购买负利率债券,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当下购买其他资产会亏的更惨。
他们宁可购买负利率债券,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本金。可见,他们对未来经济的悲观。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强劲的火车头之yi,一旦熄火,全球的存量博弈将会愈发严重。存量博弈,就意味着有你吃的,就没我吃的,摩擦自然是不可避免,这也是全球MYZ的根源所在。
纵看全球各国经济,大多已是久病缠身。之前每次出现重大病变,都是依靠货币宽松来力挽狂澜。但是,货币宽松好比打强心剂,随着次数的增大,不仅刺激效果减弱,副作用也随之增强。
如今,美联储重回宽松道路,正式拉开全球新一轮宽松的序幕。可惜的是,经济的光景不再如前,全球摩擦只会更加剧烈。
全球经济已经走入困境,亟需新的破局。这破局者,需类似18世纪的蒸汽机、19世纪的电力、20世纪的计算机;目前来看,尚未见大突破。
对我国来说,尚有足够延展的空间。一是通过yi带一路,在全球延伸基建产业链;二是全面自主可控,往高科技领域挺进;三是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把消费留在国内。
基建、高科技、消费都已经有成熟的榜样做对标,实现的概率自然就大得多。
这也会是我们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遇期,就看能否把握住了。
如今,看宏观,是样样不乐观;但是,一看微观,多是欣欣向荣的样子,例如我国节假日的旅游大军是愈发壮大。
大环境的不乐观,决定了很难出现普涨的大牛市;但部分产业的走强,足以驱动结构性的牛市,比如16年以来的高端白酒,18年下半年以来的5G。
对我们投资来说,宏观大环境固然重要,中观的产业趋势和微观的公司业绩更为重要。
纵观未来,消费和科技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其长期的趋势依旧往上。他们崛起的背后,是一批批公司的崛起,其中将伴随无数牛股的诞生。
同时,宏观经济越差,反而是优质公司逆势扩展的绝佳机会。因为尾部的企业会被大量淘汰,头部公司可以轻松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龙头为王,会愈发显著。
未来投资A股,只要抓住消费和科技两条主线,深挖优质的龙头个股;即使宏观经济再差,依旧有望斩获不错的收益。
昨日美股大跌,今日大A股算是长脸,强势飘红,还收一个光头阳线。
现在,无论是上证指数,还是创业板指,都已经跌入了前期的筹码密集区,也就是前期的多空博弈区。
当时,多头在此处,成功消灭了空头,相当于建立了一条多头的防线。现在跌回这个位置,出现技术性反抽,很是正常。
这个筹码区有点支撑力度,不会一下子破掉,但从量能也可以看出,多头反攻的力量还是不足的。
短期震荡,依旧是主基调。、
今天,科技股也出现反弹。
昨天,有辰友问:
科技还没卖,心好慌,是不是该先落袋为安
我答到:
看仓位和个股。若个股没问题,仓位不重的话,可以先拿拿,再跌跌,可以找机会做个小波段。
今天,不少个股出现不错的低吸机会。这些机会虽然尚不足以构成重仓入场的条件,但作为试仓或做T,还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没时间盯盘的不做也罢,手慢的不一定能赚钱,弄不好反而容易亏钱。
在大环境尚未明朗,哪方资金都不敢乱动;大家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折腾,做点小利润,摊低持有的成本。
唯yi的明牌是披露三季度业绩的个股。凡是业绩超预期的,涨幅都不错,现在资金也只敢大力做此类票,此类票也容易有溢价。
有时间,就多盯盯最新的业绩公告;从中,你或能挖掘到不错的个股。
明早可留心一下美联储明天凌晨发布的最新政策会议纪要,若宽力度大超预期,A股有望跟风活跃一把。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其他问题,留言区里见。
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不构成对证券买卖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承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