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对两地股市联动性影响分析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作为两地股票市场联系的通道,沪港通是否能进一步加强两地股市联动性。本文引用时新的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建立VAR模型,最后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港通机制的建立在短期内明显加强两地股市联动性,并且研究发现港市波动受沪市的影响更大。本文在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沪港通;两地股市;联动性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2014年4月10日, 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沪港通机制试点,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参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资金账户余额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其中,沪股通一年的总额度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港股通的年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为105亿元。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
沪港通启动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伴随着2015年一季度内地股市指数进入一轮强势的上涨行情,两地市场股票相对估值发生变化。一些投资者认为港股相对内地股票估值偏低,在此驱动下,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大幅增加。此外,因内地股指较大幅度地上涨,一些投资者或对内地股市未来走势产生一些担忧,从而转战港股市场。沪港通一改开启之初“北热南冷”的境况,蜂拥而入港股市场的投资热情,以及随之涌入的投机热钱,对一直与内地股市相较市场行情更为稳健的香港股市又将产生什么影响。作为两地股票市场联系的通道,沪港通能进一步加强两地股市联动性是其必将实现的目标与期望。在沪港通启动前已然有相关联动性研究,然而市场联动具有时变性,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全面、时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沪港通对两地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影响。
①关于市场间存在联动性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文献中对其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 经济基础说。经济基础说是基于假设投资者完全理性的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的联动性是由于经济基本面引起的。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间的联系,尤其是金融市场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这就使得信息在各市场间的传播更为便捷,股市间的同步性增强; 另一方面,完全理性的投资者会根据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来估计股市的价格变化并作出投资决策,其股票市场联动性就会逐步加强。
第二,市场传染说。市场传染说是基于假设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当金融危机或政策利好对市场造成冲击时,非理性的投资者更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等行为特征。一个市场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市场投资者追随这一行为,即使风险或政策利好只是某一市场独有的现象,但市场传染会使其带来的影响传递到其他市场,从而造成了股市的价格同涨同跌的现象。
②我国沪港股票市场现状
我们知道,在市场有效假说的理论下,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不同地方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影响其内在价值的因素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按汇率调整后的股票价格也应非常接近。然而实际上,大量交叉上市的中国股票在不同资本市场中,股价存在较大差异。
A-H股票价差正是由于两地资本市场的差异:
(1)市场有效性不同。香港市场完善的制度设置造就了香港的强有效市场。内地资本市场设立时间并不长,各项制度设计尚有欠缺,造成目前弱势有效市场。内幕交易盛行、投机成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造成价值投资缺失,注重短期效益,造成股价偏离内在价值。
(2)资金成本差异。香港作为自由港,资金可自由进入与退出,使得香港资金成本与国际保持一致;而国内目前尚未开放资本账户,资金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监管。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供小于求,利率相对较高。运用戈登股价模型可发现,利率越高,股价越低。资金成本因素是造成两地股价偏离原因之一。
(3)流动性不同。香港实行 T+0 交易,投资者可在一个交易日内进行多次回转交易,国内实行 T+1 交易模式,相比香港,股票流动性较差,因此造成股价存在流动性折价。
(4)风险偏好不同。境外投资者更加注重价值投资;境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境外投资者存在一定差异,其对风险缺乏认识,更乐于从事投机操作,属于盲目风险偏好型。
(5)需求弹性不同。香港投资工具较多股票投资只是其中一种选择,而对国内投资工具相对较少。对国内投资者而言,由于缺少替代品,造成在投资供给一定情况下,对股票投资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国内投资者更愿意付出高价购买同样内在价值的股票。这也是造成A-H 股价差的原因。
沪港股市互联互通后,两地股价面临“重估”,价差套利成为可能,沪港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两地市场一体化程度,并且促使两地股市因市场竞争而更有效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沪港股市互联互通是一个“一加一明显大于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