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改革开放,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故事。下面回顾昔日《新快报》报道黄智华股海人生故事。
在特区30周年之际,2010年9月3日《新快报》整两版报道黄智华股海人生路,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那段疯狂的岁月,文章题目为“苦:漏夜排队打新股 甜:入袋银纸翻倍涨”。
证券
当时采访中,黄智华认为,上一波“牛市”出现在2006—2007年间,预计下一波牛市或会在2016和2017年间出现。而事实上,2016和2017年间沪市走出慢牛走势,而蓝筹股则走出结构性大牛市,其中不少创出历史新高,涨幅翻番。
以下是《新快报》2010年9月3日报道:
《新快报》记者采访中国第一代股民、国内首批证劵分析师黄智华,畅谈当年炒股故事
策划:新快报记者 温建敏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撰写:新快报记者 吴璇坚 实习生 卢欣欣
谈经济特区三十年,回避不了两个字:“炒股”。20多年前,中国股市,深圳首开。如果你再问:深圳股市始于哪?相信老股民会告诉你一只股——“深发展”。
1987年,国内第一家允许个人入股,也是首家公开挂牌上柜交易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炒股”到底是如澳门的“博彩”,还是另类的“炒邮票”?一开始,国人对“股票”既好奇,又“蒙查查”。两年后,有人在股海里抢饮了“一夜暴富”的头啖汤。这种“投机赚快钱”的方式,被赋予了神奇色彩,并于全国流传开来。
一时间,千军万马“淘金族”纷纷南下,直奔特区深圳。新中国第一代股民,牛气哄哄地诞生了。老广黄智华,是其中一员。
日前,他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其在特区炒股的经历。“想知道我国最早股民啥样?无非两点:既试过排了10多小时队,认购不到一只新股的‘苦头’,也尝过不到一年,几千元变成十几万元的‘甜头’。”
大开眼界
买股票如购粮票 证券公司似赌场
1990年12月,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机构,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成立。经历了一轮“非理性”的大涨后,1991年下半年,深圳股市的多只股票股价首度“见底”。
这时,经济学科班出身又是银行职员的黄智华,开始盘算起股值来。“以现在的低价买入,算起来比银行年利息还高,基本不会亏!”他觉得入市的时机到了。
不过,处事向来谨慎的他,没有马上付诸行动。他觉得这是他与一般的“第一代股民”最大的区别——后者往往对股票知识并不专业,属于“飞蛾扑火”、“横冲直撞”的“冲动派型”;依靠“投机取巧”炒股的成分基本占到了90%以上。
黄智华选择“探营为先”。他只身搭乘火车,前往深圳股票交易市场“摸底”。
第一次步入“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他大开眼界,看傻了:几台电脑挂在大堂高处显眼位置,不断滚动着当天的股票行情;大厅内人头攒动,每个窗口都大排长龙,大伙排个三四小时,可谓“小菜一碟”。交易完毕的股民,人手都紧紧拧着一张张实物纸片——“股票凭证”,满怀期待地离开……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买个股票,跟买‘粮票’没什么区别。而证券公司的气氛很像澳门的赌场,每个人都揣着手中的‘筹码’,准备‘赌一盘’。”
初尝甜头
股票“逢买必赚” 股民个个似股神
回到广州,黄智华开始潜心研究“潜力股”。同时,还买了当时仅有的一本“炒股宝典”——《股票,叩击中国大门》,日日手捧研读。
不到一个月,他垂涎已久的、一度暴涨的“宝安”股价,已回跌至3.45元。他终于按捺不住,出手了——拿出当时刚工作的全部积蓄:3000多元,直奔深圳,一口气买入了全场最便宜的1000股“宝安”,正式持有其“人生第一股”。
整个9月,这只“第一股”毫无动静,既不跌也不涨,处于“便秘”中。毕竟是全副身家投进去,黄智华难抑紧张和担心。不过,他还是不断发挥阿Q精神“自我催眠”:“不涨就当存钱好了,反正没蚀本”。
谁知到了10月,他的第一股一夜间,竟升到7.5元;到了11月,更涨至16元。仅三个月,黄智华的本金就在股市中翻了好几倍。他第一次品尝到赚钱的快感,高兴疯了,自以为是“股神”。然而,很快他发现,原来身边炒股的,十有八九都是“股神”,基本是“逢买必赚”,没几个是赔钱的。
疯狂购股
一出粮就“入货” 套空十张信用卡
吃到甜头的黄智华,此后一出粮,就立马“清仓”,跑深圳“入货”——买股票。最疯狂的时候,这个原本理智型的投资者,也热昏了头脑,竟然利用在银行工作之便,一次申请了10张信用卡,一卡供一卡“套空”的大胆购股……此冒险举动,对如今的他而言,很是“后怕”。
后来,在国企当干部的老爸,眼见儿子炒股眼光独到,未曾失手,便也“解放了思想”,东拼西凑向工友借了两万元帮补儿子。结果不到几个月,这笔钱不但还清了,黄智华还给了他老爸一笔额外的、不菲的“利息”。
短短半年股市的摸爬滚打,让黄智华赚到了普通打工仔要五年才能积攒的钱;他的积蓄也似滚雪球一样,膨胀了好几十倍。不久,很多同事都纷纷慕名前来请教“入市经验”。
“1991年时,股票营业部还不至于爆满;但到了1992年初,如果你早上七八点到不了营业部,你就别指望能‘抢’到股票了。所以当年,股民们基本都是深夜开始排队……”
风波首现
买新股连夜排队 抢不到上街抗议
狂热的、无序的炒股背后,没人知道,一场股海台风正在酝酿。
1992年8月10日,对我国第一代资深股民而言,绝对是一个毕生难忘的日子。
那天,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成千上万股民从内地涌入深圳争购新股。
得知新股发行,黄智华提前一天,约是傍晚6时,就去营业部门口死守。去到后吓了一跳,早有几十米长的队伍排那了,大伙基本都搬来了小板凳,看样子,也是做了“坚守”的决心。“当时,一个身份证只能认购一只新股,而通常认购的10只新股中,才有一只中签”。因此,黄智华去营业部前,发动了全家老少,把奶奶、爷爷、姨妈、叔叔等一众亲戚的身份证借了个遍,有20多张。
“起初,我挺‘志在必得’的,觉得自己准备做得真充分。”可一到那,他的心凉了半截——排在他前面的大婶,背着鼓鼓一个麻包袋,一打开,里面全是身份证!“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黄智华自叹不如,彻底被大婶雷倒了……
现在,黄智华仍清楚记得,8月10日当天,营业部的门不是被打开的,而是被等待了10多个小时的股民“涌开”的。然而,令他们异常失望的是,不到一个小时,所有认购抽签表就被抢光。绝大多数排队的股民,只能空手而回。而此时,“黑市”中本来100元一张的新股认购抽签表,被炒到了500元一张,而且“黄牛”声称“想买多少都有!”
“绝不止这么少,肯定是内部提早‘消化’了。”很多股民都和黄智华一样,心中不忿。当晚,浩浩荡荡的人群,步上深圳特区大街,游行抗议,反对相关部门的“营私舞弊”。这就是震惊全国的“8·10深圳股票风波”。最后,时任深圳市市长郑良玉亲自出面,通过广播安抚,才平息了民愤。
第二天,深圳股市称将提前发行多家“准上市”公司的抽签表,无限量满足群众认购新股的需求。本已于前一晚“打道回府”的黄智华,又被“好消息”召回——上班路上,匆匆调头,往火车站狂奔而去……
“正是首代股民掀起的这场风波,让国务院决定成立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催生了中国证监会,监管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