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变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贤们探索出了通过设定交易媒介(货币)和交易制度(等价交换),来解决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后产生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问题。货币和交易制度自产生以来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货币经济关系和货币金融关系。
什么是黄金的货币金融属性?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载体选择什么材质、如何设定货币的单位,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币材的选择和单位的设定关系到货币推广的便捷性(容易得到社会认同)和货币属性的稳定性(与物质生活资料的比价关系相对稳定)等问题。其次,货币的币材选择关系到社会经济资源(物质生活资料)配置的方向和效率,进而对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产生影响。
货币的币材选择往往处于两难困境中。一方面,货币币材的确定要考虑其取得的便利性。易于获取的币材有助于货币推广,并且在货币属性延伸到货币信用领域时能够承受信用创造对币材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货币的制度设定又要求币材的属性十分稳定,并且不容易获取。因为较容易获取的币材往往难以控制其流量和存量,从而使货币属性所要求的价值尺度不够稳定。然而,如果币材的取得过于艰难,或者在自然界中的存量过少,那么在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复杂化的趋势下,货币币材存童的增长将难以满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区循环中货币存量的必要增长,从而限制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的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选择贵金属或其他稀缺难得的资源作为币材,从而使黄金等贵金属在整个货币币材的发展史中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黄金这种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并且十分稀有的贵金属,能够在历史上长时间担当货币职能绝非偶然。纵观世界货币史,黄金不仅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其充当货币的历史悠久。
中国在商代就已经掌握了黄金的冶铸技术。最早的金币铸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但中国古代早有金币。最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中国就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了,司马迁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蒋非非译)中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黄金)或白或赤。”
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很早就作为珍贵的装饰品为人们所喜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春秋》《管子》等文献记载,黄金已经具有了以下职能:第一,交换手段;第二,价值尺度;第三,国际货币,这里的“国际”是指诸侯国间;第四,大量用于赏賜、送礼、贿胳。
到了秦朝至西汉时期,黄金货币开始盛行。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规定黄金为“上币”。西汉时期交易中盛行使用黄金,小宗买卖都使用铜钱,价值大的均以黄金计算,关系重大的活动都使用黄金。在此阶段,黄金充分行使着赏賜、储藏财富以及价值尺度的职能。东汉至隋,黄金的流通作用减退,黄金愈加贵重,人们对黄金的使用有了很大的改变,用于大额支付和商品交易的情况锐减。
南北朝时期,黄金制的钱币出现。唐宋时期黄金的金融货币属性有所上升,黄金被视为财富宝藏,用于赏賜、馈赠、贿赂等。元朝以后,随着黄金货币作用的消失,纸币逐渐流行,黄金进一步退出流通领域。明朝时期,曾明令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导致黄金的货币职能被正式取消,黄金主要用于储藏,仍具有金融属性。
从世界历史上看,黄金作为货币的发展史在各国情况各异。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我们所知当中第一个铸造、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吕底亚是公元前700年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富庶的古王国,位于盛产冲积沙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黄金的供给充足。在希罗多德的文献里,吕底亚人拥有大量的金币。考古工作者在公元前6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几枚吕底亚克列兹国王时期的金币,铸造得非常精美。
罗马帝国索利多的金币铸造地为君士坦丁堡。狄奥多西一世执政时间为379〜395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前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392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反对—切异教和异端。395年,狄奥多西病逝于米兰,临终前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洪诺留。自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在近代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政府规定金银之伺的价值比率,并按这一比率无限买卖金银。此时,黄金的金融属性充分体现在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时间货币的职能上。
19世纪初,作为世界制造中心、金融中心的英国正式实行金本位制,即黄金就是货币。1867年,经济上较发达的国家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共同承认黄金是世界货币。金本位制从此由欧洲走向世界。到1914年,己有59个国家实行了余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一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先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之后各国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