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市场的产生
虽然中国有着横亘5000年的悠久历史,但一直是个黄金较为贫乏的国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财势的象征,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的缺乏,使其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这主要跟中国复杂的地质资源状况有关,但近代以来中国大量的黄金外流也是重要的原因。
黄金在中国的经历和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也有典型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社会,黄金产量较少,黄金仍是王室和达官贵族所特有的物品,普通民众手中存量极其有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外强纷至沓来,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清朝末期大量白银作为赔款外流,政府才对黄金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11年出现了年产黄金15吨的当时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黄金开始流入民间,成为达官贵人囤积的财富和消费的奢侈品,于是出现了以买卖金银首饰的金店、银楼,这些场所也为一般民众买卖打开了一个缺口。金银首饰业的发展促进了黄金交易活动的发展,这可以看做是我国黄金交易市场的雏形。到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都出现了专业的黄金交易市场,其中1921年成立的上海金业交易所和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内的黄金交易在1926~1931年达到鼎盛期,最高年份交易量高达19475吨,成为远东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1934年,国民党政府规定每个地方每个行业仅限个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集中到了上海金业交易所。1935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对金价进行严格管制,市场交易趋于平淡。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实行黄金管制,禁止自由交易。上海金业交易所因此停业。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政府一度恢复了黄金自由交易,但不到一年使以失败告终,宣布停止自由兑换。从此在我国出现了个长达56年的黄金管制时期,直到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黄金交易市场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