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变迁的历史。
1.金本位制出现前
金本位制出现前,虽然黄金充当交易媒介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由于其稀缺性,在交易中白银和其他金属更多地承担了支付手段的角色,有大额交易才采用黄金计价。同时,大多数黄金基本被帝王或宗教神权独占所有,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储藏着,很难进入流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其规模也非常小。因此,在金本位制出现以前,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世界黄金市场。
2.金本位时期
进入19世纪,人们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黄金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黄金供给大大增加。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000年产量的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到金本位时期。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待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英国于1816年率先建立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的国家基本都实行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同时,黄金也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可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一国之内,黄金可以做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
在金本位的货币体制下,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了。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在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春吐黄金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不能得到自由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直至15年之后的1954年方才重新开张。在此期间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依然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从194年至1938年,西方的矿产黄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森严,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的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3.布雷頓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尽早结束此局面,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1941年开始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举行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由此建立起“金本位制”崩溃后的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这种货币体制实际是一种新的金汇兑本位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这一体系的主角。但因为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价格及流动仍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伦敦黄金市场在该体系建立10年后才得以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二战”后国际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美国想借此机会以美元取代黄金,使之成为国际贸易唯一的支付手段。它的正常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但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仅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就达到了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国再也没有能力维持黄金官价,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只维持了三年时问,其原因一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己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不断地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进一步剧减。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尼克松政府不得不于8月15日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由于美元不断贬值,1973年3月再次引发了欧洲国家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各国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汀率,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从此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是从法律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牙买加协议》。该协议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IMF16的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人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在这一时期黄金价格一直受到各国的严格控制,政府对黄金市场的介入干预时有发生,黄金市场仅是国家进行黄金管制的一种调节工具,难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4.信用本位时期
为了彻底废除金本位制,1975年1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居民可以持有黄金,从而解除了长达40年的黄金持有禁令。同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黄金期货交易。
《牙买加协议》的实施标志着黄金正式非货币化,同时也为现代黄金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1978年4月这一协议正式生效后,以价格剧烈波动为标志的现代黄金市场在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黄金的美元价格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的35美元/盎司开始上升,解体后不久的1973年就超过100美元/盎司,《牙买加协议》生效的1978年突破了200美元,至1980年1月21日达到850美元/盎司的天价。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黄金价格的持续上升对美元形成的冲击,实行了紧缩银根和高利率政策,在政策导向上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高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抑制黄金市场金价的上涨。随着里根政策效果显现,在美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及理论界的推动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使全球消解美元泡沫。随之,黄金市场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伦敦为黄金交易中心,苏黎世为转运中心,连接香港、东京、纽约等地的全球市场运作模式。1988年,伦敦黄金市场重组,传统封闭的黄金经纪业务逐步向其他金融机构开放,通过各种形式使黄金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1993年以后,黄金市场推出了多样化黄金衍生工具及融资工具,各国中央银行在管理黄金时更加积极地利用世界黄金市场。与这一过程相对应,黄金价格走入了漫漫的20年熊市,金价从1980年初的850美元/盎司,至1999年的8月曾一度逼近250美元/盎司。
2001年初,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以“新经济”为特征的持续增长,美元开始对主要货币贬值,金价才重整升势。随后发生了“9·11事件”,受此影响美国实行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国际政治关系从此步入了动荡的新纪元。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的发生,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风险逐步显现,于是金价持续上扬,世界黄金市场进一步得到发展。从2007年至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黄金价格路高歌猛进,至2011年8月,达到创纪录的1900美元/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