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于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的1970年代,被喻为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创新工具,由于其不必像银行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限制,已成为美国成千上万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低廉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截止目前,美国存续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有381支,总规模已达到2.9万亿美元,占美国注册投资公司管理总规模①的13%。
1、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
美国的利率管制是大萧条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1933年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设置了利率上限(即Q条例)。1970年,美联储开始逐步放开大额存款、存单市场的利率浮动。在存款利率管制与货币市场利率浮动的“双轨制”背景下,催生了套利空间,而共同基金捕捉到了这一巨大机会。1971年成立的美国储蓄基金公司,于1972年初购买了30万美元的高利率定期储蓄,同时以1000美元为单位出售给小额投资者,历史上的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就此诞生。
2、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1-1982,横空出世
由于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剧增,国债、商业票据的收益率高达10%以上,于是出现储蓄存款不断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的现象,1982年规模已增长到了2400亿美元,并在总资产上首次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共同基金。
第二阶段:1982-1986,增速放缓
由于大量存款从银行流向了货币市场基金,这引起了银行以及监管层的担忧。从1982年开始,各家银行和储贷机构相继推出了与货币基金竞争的高收益存款账户(SuperNOW,MMDA等),这类存款账户提供活期存款的便利性的同时,向储户支付相当于储蓄存款的高利率,加之受到FDIC的存款保护,货币基金的吸引力下降。这一时期货币基金规模整体停滞不前,到1986年中期,货币基金资产规模已降低至1982年的水平。
第三阶段:1987-2002,稳步增长
1987年美国股市大跌,导致大量资金再次流入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申赎便利性,货币基金在1995年后又一次呈现高速增长,到2002年突破2万亿美元的规模。
第四阶段:2004-2008,历史巅峰
美联储从2004年开始开启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经过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升至5.25%。货币基金从2005年开始规模又重新攀升,加上2007年次贷危机初现,也刺激很多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传统上更加安全的货币基金,到2008年货币基金规模达到3.8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
第五阶段:2008至今,改革调整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压低了市场利率,使得货币基金的市场规模一直维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徘徊,由于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跌破面值触发的赎回潮,证监会两次加强了对货币基金的监管,尤其是2016年后机构客户的产品改为市值法估值,导致了产品结构的明显转移。
3、货币市场基金的分类
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模逐渐增大,根据投资标的主要分为了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及国债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政府型MMF”),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国库券等政府和国债类产品,对于回购协议也有较大比例的投资;二是优质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优质型MMF”),主要投资于银行大额存单、商业票据以及回购协议等收益率略高于政府债券的产品;三是免税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免税型MMF”),主要投资于市政债券,因此其利息免征联邦税。此外,按照投资者类型又可分为机构客户MMF和零售客户MMF。
其中,政府型MMF占到了总规模的79%,面向机构客户的货币市场基金占到了总规模的64%;根据证监会2014年的规定,机构客户中的优质型MMF需采用市值法估值,而该类基金仅占总规模的7%。
4、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分布
由于政府型MMF的规模在整个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整个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也是以政府类债券、国库券、回购、类政府机构债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