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的风险
股指期货风险极大,震惊世界的巴林银行破产案最能说明这点。
1995年2月26日,具有230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宜布倒闭。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该行新加坡分部年仅28岁的经理尼克里森在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利率期货上未经授权进行大笔交易,造成巨额亏损。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他认为日经指数将在19000点以上浮动,跌到这条线以下时,日本政府会进行干预,因而把赌注压在看涨上。1995年1月17日,日本飯神发生大地震,1月23日,日经指数跌到18000点以下。此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损失惨重。可他仍执迷不悟,一再加大投资,大量买进8经指数期货和卖出日本政府债券利率期货。2月23日,日经指数再次急剧下挫,此时,里森共持有价值70亿美元的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和200亿美元的债券期货。
至此,里森共给巴林银行造成了13.9亿美元的损失,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资本额。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试图对巴林银行进行拯救,但未能使其避免破产的厄运,巴林银行成为在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最大的金融机构。1995年11月24日,尼克里森被引渡回新加坡出庭受审,12月2日被判处6年半有期徒刑。
事后,英格兰银行和新加坡财政部对此进行了专门调查。其倒闭的原因是:
里森作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助理和执行经理,其行政领导权仅次于董事总经理和董事财务总监,位居第三。同时,他既是期货公司在交易所的前台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结算主管,还负责签发支票和监督行政财务人员,并直接向伦敦负责。这种安排违反了正常的内部监控的基本原则,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高级管理层却漠然视之。而里森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摆脱了正常的内部监控,在期货交易中制造假记录,虚报利润,掩益亏损。
1992年7月,里森为掩盖一笔交易损失,私设了一个“88888”号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账,但里森却用这个账户进行交易,把它变成自已赔钱的隐藏所。通过假账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交易账户上的始终是盈利,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 账户上。这样就骗取了总行的信任,认为他是“天才交易员”、“常胜将军”,为巴林银行的盈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993年,总行给他11万英镑奖金,1994 年更是给了45万英镑奖金,对他越来越放心,给他的交易保证金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敞开供应。而事实上,8888 账户从1992年开始交易时算起,到1995年倒闭时为止,从来就没有盈利过,而这些亏损资金都是巴林银行集团给他汇来的保证金,累计月亏损逐步上升,并在后来急剧放大,最后亏损额竟然高达22.1亿新元,直接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为贪图利润而过分冒险,是造成巴林银行惨剧的又一重要原因。1995年1月至2月,该行在末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将8. 97亿美元汇给里森,用于支付期货交易保证金。而英国法律规定,银行将大于其资产25%的资金汇往海外,必须事先通知英格兰银行。巴林银行采取这种违反规定的做法,主要还是出于对银行利润和个人奖金的贪欲。里森原本的业务是套利,并无太大风险,但从1994 年秋天开始,里森开始做投机交易,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巴林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则对此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
英格兰银行的调查报告指出,在里森不断给巴林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4年中,英格兰银行没有按规定审查巴林银行的海外业务经营情况。在这段时间里,巴林银行在日本和新加坡的业务活动大大超过了该行资金允许的范围,但英格兰银行却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过问。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既揭示了股指期货的巨大风险,也说明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股票指数期货只是人们发明的一种工具,利或害的关键,在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