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上市股票的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也迅速地膨胀。以纽约E券交易所为例, 1980年其股票的交易量就达到了3749亿美元,是1970F的3.93倍; 日均成交量4490万股,是1960年的19.96倍;上市股票37亿股,市值12 430亿美元,分别是1960年的5.185倍和4.05倍。
同时,股票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养老基金、信托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这些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却无法消除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剧烈的动荡,通货膨胀飙升,利率也飘忽不定并大幅度上涨,使股票市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股票价格狂跌,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与货币期货和利率期货一样,股指期货也是应交易者的避险之需而产生的。
早在1977年,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谷物交易所就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出了开办股指期货交易的申请,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就股指期货交易的管辖权存在争执,同时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以及交割技术上的难题等,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直到1982年2月,股指期货上市途中的障碍才真正被扫除,堪萨斯谷物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堪萨斯价值线股指期货合约。
该合约一经推出,当年的交易量就超过了35万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美国其他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合约。1982年4月和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分别推出了S&P 500股指期货合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期货合约。1984年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办了“主要市场指数”期货交易。到1984年,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就已占到全美国所有期货交易量的20%以上。
股指期货在美国的成功推出和迅速发展,也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纷纷效仿。如1983年2月,悉尼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股指”为基础的股指期货交易,成为美国以外第一个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 1984年1月和5月,加拿大多伦多期货交易所和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推出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300种股指”期货交易和“金融时报一证券交易所100种股指”期货交易; 1986年5月,中国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恒生指数”期货交易;同年9月,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又推出了“日经225股指”期货交易,开创了以别国股指为期货交易标的物的先例。
尽管由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灾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中,股指期货曾一度被认为是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元凶”之一,因此,股指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一段停滞期。但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同时,股灾过后,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和保障措施,投资者的行为也更为理性,股指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进一步奠定了90年代股指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与1991年相比, 1999年底全球股指期货的未平仓名义金额增长了约3.4倍,达到了3343亿美元;同一时期股指期货的交易金额也增长了约1.8倍,1999年的交易金额高达21.675 万亿美元。因此,可以说股指期货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无愧为20世纪80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进入90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