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投资理念的本质是不以高手自居,时刻把自己视为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股市,降低预期、两手准备,既要按既定的计划操作,又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多一些。实践表明,只有理性看待“不一定”现象,正确运用“不一定”规律,才能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市里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扶择。
老股民常说,股市难以揣摩,操作亦无定律。此话不无道理,但说股市一点规律都没有,那就过时了。
股市“333现象“。A股自1990年12月开市以来,每次上涨后大调整的低点都与333这个神奇数字的倍数有关,并呈现出底部逐级抬高(1倍、3倍、5倍、7倍)的趋势。出现于1994年7月的第一次大调整的低点325点为333的1倍(误差8点);
第二次2005年6月的低点998点正好是333的3倍(误差1点);第三次2008年10月的低点1664点是333的5倍(误差1点);最近一次今年7月的低点2319点则是333的7倍(误差12点).股市调整低点的“333现象”便是一种规律。
期指“交割日现象“。期指上市以来,已进行过三次交割。观察发现,每次期指交割后下一个交易日股市均有不俗表现:5月21日首次交割,其后大盘上涨3.48%;6月18日第二次交割,其后大盘又涨2.90% ;7月16日第三次交割,其后大盘再次大涨2.11%.期指交割日后股指大涨也是一种规律。一些股民的“反向现象”。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投资者,时常喜欢预测股指,但十有八九猜错测反,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规律;有的投资者喜欢频繁进出做短线,但奇的是多数情况下刚好做反,“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也已成了这部分投资者的“家常便饭”。这同样是一种规律。
这些规律虽只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日后准不准“有待观察”,但至少说明这些规律已被以往的市场所验证。问题是,投资者若过于迷信、依恋,简单、片面地套用这些规律,显然是危险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在投资者面前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充满变数的各种“不一定”。
以投资者K为例。因重仓持有限售股即将到期的某股票,K判断该股即将大跌。实际上却“不一定”,该股限售股到期前后,股价不仅分文未跌,反而出现了连续大涨的“不一定”走势;因持有的紫金矿业突发利空,K坚信该股短线不会上涨,于是选择卖出。
结果还是“不一定”, K卖出后的第二天,该股便放量涨停;不仅如此,K还多次建议笔者卖出呆头呆脑的几头“大象”,认为这些股票盘子太大、跌易涨难。结果,还是“不一定”,这些“大象”并没有出现K所预计的“不作为”走势,反而连续多日出现了稳步上涨的“小阳攻击”态势。
有时,“一定”是一种规律,但“不一定”也是一种规律,且是更常态化的一种市场现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股市是相对的“一定”和绝对的“不一定”的统一,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结合。只有认清了股市“不一定”这个硬道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里学会适应、赖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