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该不该买这种“被增持”的股票,还需综合分析,三思而行。
4月12日,经过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上涨之后,中小板综合指数不仅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以6593.44点这一全日也是历史次高点收盘。伴随着中小板股票的持续大涨,一些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相应公司股票的势头也有增无减,成了沪深股市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来自深交所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增持相应公司股票现象环比大幅上升。当月共发生32笔“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相应公司股票的交易,合计增持股数28.2万股。按3月份总共23个交易日计算,日均增持股数约为12255股,较2月份日均增持800股增加了14.3倍。
看到这些信息,一些正愁找不到“黑马”的投资者免不了为之心动:连“董监高”及相关人员都在大量增持,说明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潜力巨大,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大“黑马”,有的投资者甚至会在第一时间不假思索,追高买入。
然而,这些被“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大量增持的股票将来是否一定会有出色表现,是否值得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大加追捧?这一切 ,都是个未知数。
除了对“被增持”的股票质地、股本结构、行业属性、未来发展前景等基本面的情况要有大致了解外,关键是要测算出“董监高”及相关人员的增持:成本,是高价增持还是低价增持。投资炒股,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目的都是想通过低位买入高位兑现这种方式获得利润。
投资者若想避免成为股市里最终“买单”者,不做庄家的牺牲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测算出“董监高”及相关人员的增持成本,并据此判断这些股票未来的机会与风险,实际操作中“买得更低、卖得更高”即可。
一般而言,“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的成本越低,其获利的空间就越大,普通投资者跟进后获利的机会和空间则越小。反之,增持的成本越高,其获利的空间就越小,普通投资者跟进后获利的机会和空间则越大,对普通投资者也就越有利。
“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相应公司股票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要么,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要么吸引散户跟风,以便高位兑现。对于因第- -种目的而“被增持”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可择机、适量、逢低买入,对于出于第二种考虑而“被增持”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要坚决回避。
识别增持动因的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看“价比”增持前后 的股价,二是看“量比”一增 持前后的买量。若增持前,“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已在低位低价大量买入,且投资者当时并不知晓,而增持时股价已处高位,增持数量骤减,且通过媒体到处发布这种增持信息,这种增持十有八九是“诱饵”,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散户跟风,以便进一步推高股价,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投资者应坚决远离。
相反,若增持前,“董监高'及相关人员买入的数量不多、至今价差不大,增持时买入数量反而增多,股价至今涨幅不大,则多半说明“董监高”及相关人员看好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这种股票可以作为投资者待买的品种。
完成上述“规定动作”之后,投资者还要对“被增持”股票的“性价比”作好评估。即,对多只符合建仓条件,进入待买视线的品种再行横向比较,选出“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数量最多、增前涨幅最小、增后跌幅最大(即“性价比”最优)的品种,作为建仓目标,在大盘和个股回调时分批买入,直至达到建仓上限时为止。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董监高”及相关人员增持相应上市公司的股票并通过媒体发布公告,不可能会替散户着想。投资者该不该买这种“被增持”的股票,还须综合分析,三思而行。
但若能认真周密地做好以上各项准备,理性看待“被增持'现象,做到沉着冷静、正确抉择,就能经受住“被增持”股票的诱惑,经得起“被增持”股票的考验,成为一名坚定执著的投资者,在充满变数的资本市场里取得投资的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