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文章已经说了,从长期看GDP和利率可以基本决定一个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也有人说,证券市场的涨跌周期会领先于国民经济的周期,这在美国市场上得到了验证,但是这种领先不能用于炒股牟利。也就是说,在大牛市中几乎买什么股票都赚钱,而在大熊市中买股票往往都是赔钱的,所以选择正确的时机入场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牛市和熊市的判断非常困难,昨天是熊市不意味着今天还是熊市,反转可能在任何一天展开,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下个月,也许是明年或者后年。如果能准确判断目前的市场状况,在熊市末端的底部附近买入和牛市末端的顶部附近卖出无疑是非常理想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查尔斯·道在100年前建立的道氏理论为我们描绘了股市运.行的一般规律。其实查尔斯.道中的"道"和道琼斯指数里面的“道”是同一个人,他用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发明了指数这个表达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还创建了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证券类报纸——华尔街日报。
查尔斯·道认为证券市场中有三种趋势:基本趋势、次级趋势和小趋势。基本趋势通常持续1年以上或者更长,股市总体上升或下跌20%以上,如果基本趋势是上涨的,就认为是牛市,如果基本趋势是下跌的,就认为是熊市;次级趋势通常持续三周到几个月,反弹或回调的幅度一般为前次高低点之差的1/3~2/3; 小趋势通常小于6天,最多不超过3周。如果把基本趋势比作海潮的话,那次级趋势就是海浪,小趋势就是浪花中的涟漪。一个完整的股市周期由牛市和熊市组成。
牛市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累积期、上涨期和沸腾期。 累积期是从熊市向牛市转变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候成交量低,公众远离股市,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第二个阶段是上涨期,这期间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成交量和股价都稳步上升;第三个阶段是沸腾期,沸腾期时成交量变得非常大,市场被乐观情绪笼罩, 垃圾股开始大幅攀升,证券公司里面人声鼎沸。
熊市一般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出货期、恐慌期和好股票斩仓期。出货期股市的表现和牛市的最后阶段类似,也是成交量大,证券公司里面热闹非凡,但是股价下跌了;随着出货的人越来越多,股价开始大幅下跌,这就是恐慌期;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大部分的股票都有深幅下跌,到最后连一些基本面非常好的股票也被投资者抛售,市场人气极为黯淡,这一时期就是熊市的最后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牛市熊市,都可能缺少一些现象或者某个阶段,例如,在2007年中国大牛市时,最后阶段的成交量已经比前一阶段小了,而且最后阶段上涨的是大盘蓝筹股。
关于股市周期,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鸡尾酒理论,据说是他在鸡尾酒会上观察别人的表现而发现的一个股市周期规律。这种鸡尾酒会股市周期一般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鸡尾酒会中当有人问彼得·林奇从事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从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来人会客气地点点头,然后转身离开。即使他没离开,他也会迅速转移话题。过一会儿,他也许会和身边的一个牙科医生说说牙床充血之类的话题。当有10个人都愿意和牙医聊天而不愿与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谈股票时,股市将可能上涨。
第二个阶段。在彼得·林奇向搭讪的客人表明自己的职业后,来人可能和他聊得长一点,讨论一点股票风险等问题。这个时候股市已经比第一阶段上涨了,但却没有人对此给予重视。
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大幅上涨了,这时多数的鸡尾酒会参加者都不再理睬牙医,整个晚会都围着彼得·林奇转,不断有人拉他到一边,向他询问该买什么股票,参加酒会的人都热情地讨论着股市上已经出现的种种情况。
第四个阶段。酒会中,人们又围在彼得·林奇身边,这次是他们建议彼得·林奇应该去买哪些股票,并向他推荐几种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他推荐三五只股票。这时股市已达到巅峰,下跌阶段就要来临。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都明白了,鸡尾酒会周期的第一阶段就是道氏所说的牛市的第一阶段,公众远离股市,成交量很低的累积期;鸡尾酒会周期的第二阶段等同于道氏所说的牛市第二阶段,投资者慢慢增加的上涨期;鸡尾酒会周期的第三阶段接近于道氏所说的牛市第三阶段,投资者和成交量都激增的沸腾期;而鸡尾酒会周期的第四阶段接近于道氏所说的牛市第三阶段末期和熊市第一阶段初期。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叙述之后,就会理解熊市末期或者牛市初期的大致市场状况,上面给出市场周期特征都是定性的描述,没有经验的初学者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市场人气低迷。那么有没有更便于应用的定量指标来判断当前处于是不是熊市末期的估值低位呢?
答案是有的,沃伦·巴菲特使用证券化率这个定量分析指标来寻找估值低位。证券化率是一个国家所有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这个国家GNP的比率。用证券化率寻找估值洼地的逻辑是: GNP与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上市公司的价值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正相关,因此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这个国家GNP的比率不可能长期相差太远,证券化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在这个合理范围的低限买入股票是明智的选择。
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1999年全年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美国市场的这个比率达到了190%,随即美国股市开始持续下跌。
经过2008年大跌之后,这个比率下降到75%左右,不久后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文章宣布,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将用私人账户买入美国公司股票。这个指标被认为是单一指标中最好选择的指标。这个比率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有效呢?下面来看看中国市场上的证券化率。
2000年底证券化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2073点,也创9年新高。
2005年底证券化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 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
2007年底证券化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
大家会发现,在中国股市中的这个比率是起作用的,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巴菲特所说的70%——80%,因为中国还是处于扩容期,许多大型企业还没有上市,股票总市值与GNP的比率应该比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低。
要应用证券化率的话,目前可以考虑使用30%~40%之间这个数值作为进场的安全点,当然随着中国股市的扩容,这个数值会慢慢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巴菲特说的70%~80%,还是本书中说的30%~40%,都不是说这个时候是历史大底,只是说这个时候是估值低位,如果这时买入,以后继续下跌30%都是很正常的。
除了证券化率,另外还有一个定量指标可以作为判断牛熊市的依据,这个指标就是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中国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在40倍以上时,往往是历史高位,而当平均市盈率低于15~20倍时,往往是进场的好时机。随着A股市场逐步成熟, A股的平均市盈率会逐渐降低至成熟股市的水平,也就是说,将来的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的重心还要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