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为何要避而远之?
纵观A股市场众多上市公司,质地水平参差不齐。然而,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整个市场难免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格局。
优质上市公司,热衷于现金分红,更注重保护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质地普通的上市公司,热衷于给自己的企业包装打造,试图吸引市场资金的关注。更有甚者,热衷于频繁更改名字,并迎合各种新鲜热门的概念题材来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的热度。
实际上,这些年间,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仍然不少,更有甚者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改名字,这一做法难免让人感到疑惑。
回顾三年前在股市上演轰轰烈烈的杠杆牛市行情之际,却呈现出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追逐热点概念进行更改名字,甚至一些传统行业,也打着互联网+等旗号获取资金的关照,而凭借一个新颖热门的名字,反而促使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大幅增长,实现华丽转身。
不过,对于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来说,还是需要避而远之。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频繁更改公司名字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务往往存在经常变动的风险,很难形成固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公司在某一领域的经营策略上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方式,反而热衷于频繁更改发展方向以及业务结构,那么这类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令人担忧的,具有不确定的风险。
对于传统行业的公司来说,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固化的经营模式,而一旦公司业务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型,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跳出传统固化的经营模式,而公司无法很快适应新的经营模式以及新的业务结构,那么上市公司的盈利状态以及基本面情况也可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影响。
另外,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往往并非因为业务结构转型或经营方向转变而更改公司名字,反而是出于做高市值、提升公司的市场关注度考虑,才进行任性更改名字的做法。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与经营身上,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逐概念题材身上,在牛市巅峰期内,可能会给市场资金构成一定的迷惑性,但当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之际,上市公司的小把戏就很容易被市场看透,最终得不偿失。所以对于这类上市公司,投资者仍需避而远之。
除此以外,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可能还会存在一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为获得更高的减持价格,通过各种利好方式刺激股价,以在限售股解禁期后获得更好的减持价格。上市公司这一种做法实际上还是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在上市公司缺乏实质性业务转型以及经营方向转变的基础上,反而热衷于频繁更改公司名字,这恰恰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的底气不足,并通过所谓的小把戏推高股价,而后让投资者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买单。
上市公司不踏踏实实经营好自家企业,反而热衷于脱实向虚,通过追逐热点、跟踪热门题材来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措。对于这类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又怎能放心把钱投放在这些上市公司身上呢?由此可见,对于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仍需避而远之,降低不必要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