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
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利润表中,第九条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
作用
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时,净收益是税后净利,股份数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如果公司还有优先股,应从税后净利中扣除分派给优先股东的股利。
举例
我们假设一个股票总共有1千万股,那一年内这个公司赚了1千万元,那么该股每股收益1元。假设另一只股票也是每股收益1元。这两只股票在市场上的今日收盘价分别是50元和10元。那收益相同,价格便宜的股就是好股。市盈率越高,股票风险就越大了。所以,每股收益1元的票,有时候不如每股收益0.1元的票。比如收益1元的股票市价50元,收益0.1元的股票市价3元。那当然是后者更稳健可靠了。
什么是每股收益?有什么作用?如何增加每股收益?
雪球上的朱晓芸分析师写了几篇文章谈到EPS的增长之源,我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编辑,希望能够简化到让更多普通人知道分析员在说些啥。
杜邦分析法是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公式之一。
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利润率 X 总资产周转率 X 权益乘数(财务杠杆:总资产/股东权益)。
每股收益EPS=ROE X BPS (每股净资产,市帐率就是每股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得来的。)
有四种途径可以增加每股收益。
<1>
净利润率的提升
1. 能否拥有定价权,把价格定得很高。
像奢侈品,毛利率就很高,服装成本上加价5倍以上标价出售是属于很正常的。茅台也是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另外像东阿阿胶,从09年产品提价以来,毛利从43%提高到了63%(当然也有人质疑阿胶是否有提价权)。
2. 能不能把原材料的成本压低。
从长期来看,包括原材料和人工在内的直接生产成本大体上应该是上升的。所以只能凭借规模效应、向上游延伸或是减少用人的等几个方面来降低成本,但实现这几个方面,或多或少会面临资本投入的问题,就要看折旧摊销期内产生的折旧摊销费用跟节约的成本如何匹配了。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定价权和成本是很难由自己控制的,因此,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来提升整体毛利率,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这也是为何当当一定要扩充品类,卖图书以外的商品,因为图书的毛利相当低。
当然,盲目扩张也可能增加亏损。比如房地产,在政府打压房价的时候,就不可能继续高速提价,因此地产公司纷纷开始跨界,但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3. 降低费用率。
费用率包括了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以及财务费用率。
a. 销售费用基本上就是花在打广告和物流上,所以各大B2C都要自建物流,期望若干年后能够把这块费用降下来。但很多企业在扩张时,销售费用是降不下来的,其增幅甚至会超过营收的增长。如果看到销售费用率降低,而营业收入却仍然上升的话,说明企业完成了品牌建设。
b. 管理费用一般包括员工工资、办公成本,大量库存卖不出去以至于需要减值、研发费用等。
c. 财务费用就是去支付的借款利息。所以核心是,公司未来有没有能力赚到大量的现金?
4. 税率下调。
这个是由政府决定的。白酒行业这两年盈利水平大幅提高,也就是得益于过去这些年税改导致的实际所得税率下降。
<2>
资产周转加快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营业收入主要取决于行业整体的景气情况以及公司的销售策略。
1. 公司收入的提高=行业容量的扩大×公司市场份额的提高。
比如房地产黄金时代的万科,空调普及度越来越高过程中的格力。
中国B2C市场目前仍然处于早期,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所谓的行业容量的扩大几乎是无限的。
比如消费品行业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行业是医保的覆盖+收入水平提高+老龄化等,水泥、工程机械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热潮。
2. 更多渠道、面对更多目标顾客,也就是市场边界的扩张。
一是地域上的扩张,把产品从地方市场卖到全国市场,再从全国市场卖到全球市场,这是比较简单的扩张、提高收入办法,例如可口可乐、大众汽车,还有华为、苹果手机。
3. 目标市场的扩张,例如假发,原来的主要客户群是有缺陷需要掩饰的以及演员等小众人群,而现在已经变成了追求时尚的大众女性群体。
在资产周转率上,朱晓芸给出以下几个问题:
产品是否能卖到更多的地区去?
产品有可能拓展新的需求人群么?
企业是否有能力推出高毛利热销新产品或业务?
企业有能力进入新的有利可图的行业么?
企业的并购能力强么?
<3>
加大财务杠杆
怎样的举债水平比较合理,需要考察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适度的举债,是否会给公司开来一个更具税赋效率的资本结构; 在市场PE较低时,债务成本是否远低于股本成本;
权益乘数的适度提高是否会让公司的权益报酬率发生质的改变; 股市的整体估值提高,大幅减少了公司股本融资的成本;
公司的现金流足以支付营运需要。
如果用ROE另外一个公式来解释的话,那就更清楚了:
ROE=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经营差异率 X 净财务杠杆。
这里的关键是经营差异率,等于: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说白了,你借的款到底能不能从营业利润里面赚回来。如果赚得回来,借更多的债就能提升ROE,若不能的话,别瞎用杠杆。这里说的,都是带息负债。
但还有一种无息负债,很多公司的成功都是靠它,比如格力电器、苏宁等等。这种无息负债的来源,就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也就是,从供应商那里进货,我先拿货,过一阵子再付你钱;经销商从我这里进货,得先预付款,然后过一阵子我再给你货。于是乎,白白占用了供应商与经销商的账款,还不用付利息,这增加了杠杆却没有增加财务费用,绝对是件美事。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这么强势的,格力能做到,美的就做不到。原因还是在于品牌、销售量所导致的谈判强势。特别是苏宁的供应商,苦不堪言,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唯品会的应付账款比库存增加得快,就说明其在供应商谈判时有更强的优势。
<4>
每股净资产的增长
净资产也就是股东权益,其增加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净利润的滚存(未分配利润),一个是再融资。从公式看,当且仅当BPS(每股净资产)增长的幅度高于ROE水平下滑的幅度时,加快BPS增长才是有效的提高EPS(每股收益)的途径。
未分配利润的多少,除了企业跟企业的净利润相关之外,还有就是现金股利的问题。Apple至今没有发过现金股利,因此目前累计了近1000亿美元现金。现金股利的问题与再投资回报率以及企业发展速度有关。如果一家企业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回报率又能让股东满意的话,不分红比分红对股东更为有利。道理很简单,对于股东来说,拿到股利是需要再投资的,如果其他投资回报率都不及企业的回报率的话,当然应该让企业把钱留着“帮他继续投资”。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速度达到尽头,没有更高的投资选择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现金分配的问题了,Apple现在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当然,现金分红水平本身对于股价有所支撑,这个也是需要注意的。在港股市场,这个特征就极为明显,分红比率(现金红利/股价)如果达到8%附近,股价往下跌的可能就很小了。
再融资,也就是增发或者发可转债。只有ROE水平不致回落,BPS的增厚才是有利的。通常来说,能够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企业可以选择这条途径,这种企业的生产以及销售规模可以迅速同步扩大,盈利也能轻易提升。
这类公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当盈利迅速提升时,再融资更容易,股权融资成本更低(因为业绩增长快,估值水平也会很高),摊薄的更少。这个正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某天企业的盈利增长遇到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