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分化行情下中小市值公司如何避免僵尸化?
2015年股市重创之后,A股风格惊现大逆转,从之前的炒壳炒小转向绩优大盘股,以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大盘股表现强势,股价屡创新高。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市值股票无人问津,股价一蹶不振,结构分化越来越明显。虽然极致抱团行情出现后,市场风格会快速轮动,中小市值企业迎来修复行情,但通常都是好景不长。特别是在全面注册制、投资机构化的大背景下,大而全的核心资产备受追捧、中小市值企业僵尸化已是大势所趋,尽管其中不乏一些细分行业小而精的龙头。其实这并非好事,中小市值企业过早僵尸化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企业融资的需要,无法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因此,需要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引导市场均衡发展。
A股出现内卷,中小市值股票加速僵尸化
自注册制改革推行以来,A股越来越市场化,投资思路也在悄然生变。炒小炒差、炒壳炒新、炒重组炒ST等投机现象越来越少,核心资产、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主流。特别是2020年的这轮大牛市,以龙头白马股为代表的大盘股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很多中小市值股票却被市场抛弃,逐渐僵尸化,只得回购护盘自保。A股正在加速内卷,中小市值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
其实,自从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之后,A股监管趋严,去散户化过程明显加速,风格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无论是从指数还是个股来看,都是冰火两重天,分化十分明显,核心龙头股表现远好于中小盘股。这也难怪2021年年初证监会批准深圳主板和中小板合并时,就有不少股民戏称再不合并中小板就要跌没了。虽然是玩笑话,但却真切地反映出中小板的无奈。
从指数来看,代表绩优龙头股的沪深300创下新高,代表中小盘的中证1000指数依旧腰斩。虽然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至今均未收复失地,沪深300指数最高跌幅超过46%,接近腰斩,却在牛年第一个交易日刷新了13年的历史新高,相比2015年的最高点涨幅接近10%。虽然年后抱团龙头股回撤明显,但从2015年股灾至今,沪深300只是微跌了5%。反观中证1000指数最高跌幅超过73%,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即使经过这两年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也没有太大的起色,至今跌幅仍高达57%,与前高相去甚远。
从个股来看,出现了极端分化局面,大盘股创新高的概率远高于中小盘股。从2015年股市重创至今,2710只个股已有345只股票股价创下新高,其中230只市值超过100亿,占比高达三分之二,大盘股创新高的动能明显更强。具体分区间来看,共有96只股票市值超过 1000亿,其中31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32.29% ;有146只市值在500-1000这一区间,其中31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21.23%;有1447只市值在100-500这一区间,其中168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为11.61%;还有1021只市值在10-100这一区间,其中115只股价创新高,占比仅为11.26%。单看市值规模,大盘股创新高的概率更高。
趋势难以逆转,多重因素导致中小市值股票僵尸化
虽然2021年春节后A股风格快速切换,高估值的抱团大盘股开始估值消化,出现了剧烈的调整,低估的中小市值公司开始补涨,特别是在碳中和概念的催化下,不少中小盘股票出现明显的反弹。短期来看,由于经济加快复苏、货币边际收紧,前期滞涨的顺周期中小盘确实会有一波行情,但这更多是市场风格再均衡,持续性不会太强。长期来看,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和行业发展格局等因素影响,龙头大盘股的确定性溢价不断提升,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逐步强化,中小市值股票僵尸化已是无法扭转的趋势。
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速处于下行通道,要适应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核心资产性价比较高。
从资本市场改革来看,注册制时代开启,机构化和价值化成为主流,分化成为常态。其实分化早已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共性,纳斯达克市场上五大科技巨头“FAANG”在30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中占比高达25%,连续熔断后均已成功实现V型反弹创下新高,结构性行情是常态,龙头股崛起是长期趋势。随着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投资机构化(投资者结构优化,加速去散户化、机构节奏会趋同)、估值国际化(外资加速涌入、北上资金更偏向于低Beta、大市值、高估值、高ROE)、退市常态化(缩短退市流程,加大退市力度,壳价值降低,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优化)是大势所趋,A股趋于成熟,大盘蓝筹股和绩优白马股更受青睐。
从行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新常态下,资源会向头部集中,龙头领先地位不断强化,未来投资主要是围绕龙头展开。资本市场分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龙头在进击,特别是疫情之后,存量经济下资源会向头部集中,加速进入龙头经济时代。这其中离不开消费升级(中高收入群体更加注重品牌和品质,市场份额向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集中)、监管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才能行稳致远,龙头更容易满足监管的要求)、技术突破(现在企业拼产品、拼技术,龙头企业才有能力有条件持续投入研发)等因素的支持,这样龙头企业在品牌、资源、技术和渠道优势尽显,行业格局明确后,龙头股地位也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