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看股市]中国经济将走出“W形”
这几年,经济增长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换挡,经济增速在政策函数中的权重越来越小。在经历一季度负增长6.8%的历史性冲击之后,大家都在猜测今年的增长目标怎么定,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干脆取消了经济增长目标。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经济增长依然是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变量,因为经济增长依然是周期轮动的核心力量。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速基本都是往下走的,但波动依然存在,而且波动对大类资产依然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2016-2017年的复苏周期,经济增长看上去只回升了0.1个百分点,但背后却是一轮强劲的周期行业复苏,对应的房地产、周期股等复苏类资产则走出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而债券等衰退类资产则跌的很惨,2017年甚至出现了债灾。
回到当下,经济增长也在左右着资产市场的表现。一季度疫情冲击来袭,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到-6.8%,所以货币宽松随之升级,降息加快,流动性超宽松驱动股债双牛,但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各项数据快速回升,货币宽松随之又进入观望期,流动性趋稳导致债券市场连续十几天调整,股市也出现明显的风格转换。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转型期,我们的确不必对经济增长过于苛求,但这不等于对经济增长可以不管不顾,恰恰相反,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决策者都应该对经济走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可能的周期波动前有备无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勾画一下今年的经济走势。总的来说,这一年的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W形,这个W大体可以分成四步:
W的第一步
疫情冲击下的停滞期已经过去了
2017年中国经济达到6.9%的周期高点,然后就开始往下走,到2019年底调整到了6.1%,相当于两年多的时间里下行了0.8个百分点,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如果不爆发疫情,估计2020年还是这样一个缓慢下行的状态,但疫情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次疫情远比非典严重,对经济的影响也远远超过非典。相比于非典时的局部停滞,这次是大规模、长时间的停工停产,经济一度陷入基本停滞的状态,所以一季度GDP也毫无悬念的大幅负增长,走出了W中快速下行的第一步。但二季度以来,最坏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了。
第一,国内疫情虽然不会完全根除,但已经基本稳住了,复工复产越来越接近正常水平。自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正式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的第三阶段,虽然每天还有新增散发确诊病例,疫情并没有消失,但新增数量明显回落,国内情况总体稳定。除了4月中旬新增境外输入病例迎来一波高峰外,每日新增确诊基本在100以内,近一个月在30以内,近一周都是个位数,并首次出现了境外输入和境内新增零增长,并有16个省连续30天以上新增确诊为0,国内疫情已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第二,海外也进入平台期,新增基本见顶。3月以来海外疫情加速蔓延,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3月底到4月初,单日新增病例一度超过10万,导致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美股熔断、石油暴跌、大宗单边下跌,投资者不断见证历史。目前海外疫情基本见顶,每日新增病例持续高位震荡,已进入平台期。尤其是5月以来,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拐点逐步显现,每日新增从3.7万回落至2万,各州开始逐步恢复经济活动,三大汽车制造商已正式复工复产。
第三,复工率逐步提升,线下逐步恢复,只剩下个别行业没有复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复工复产明显加速。从区域来看,20省份复工率超过90%,湖北进度也在加快。从行业来看,二产恢复最快,工业基本全面复工,接近100%,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复工率是93%;三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为90%,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在87%左右。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91%,规上企业基本恢复正常,达到95%。从业态来看,线上延续火爆,线下逐步恢复,除了影院、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外,其他行业复工复产正常化。
W的第二步
V型反弹正在进行中
几乎断崖式下滑的曲线之后,经济从二季度以来出现V型反弹。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稳定之后复工复产加速,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甚至在个别行业出现报复性、集中性的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当然也离不开接连而至的刺激政策,先是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接着是刺激投资和消费,然后是刺激金融市场,最后就是市场化改革。随着连续降准降息、专项债扩容、基建发力、提振汽车消费、资本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经济明显回升。
最新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来看,W的第二步反弹正在进行中。虽然很多数据还在负增长,但的确降幅大幅收窄,增速出现大反弹,主要表现为投资加速落地、消费开始回补、信贷持续放量。
从投资来看,项目加速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投资。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和货币同步发力,各地项目加速落地、集中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2020年毫无疑问是基建大年,一季度专项债提前下发了1.29万亿,基建投资成为三大项中反弹最快的,4月同比降幅最小,比1-3月收窄了7.9个百分点。后续还有1万亿会在5月底发完,全年共有3.76万亿,另外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也会如期落地,基建还有一波小高峰,前瞻指标挖掘机4月销量已大涨60%,创下近三年新高。还有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增长非常快,分别增长10.5%和9.3%,高出整体6.6和5.4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是为数不多的正值。
从消费来看,不算是报复性,但确实集中释放了一波,尤其是一些必选消费。虽然没有等到报复性消费,但消费已经开始加速复苏,降幅收窄了8.3个百分点,呈现出积极的信号。尤其是食品饮料和药物这些必选消费,4月粮油食品涨幅在18%以上,中西药品超过8%。可选消费中的汽车在补贴加码、牌照供给增加等措施的刺激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较上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
从融资来看,信贷大量投放,社融持续回升。疫情之后,货币宽松加码,对冲力度加大,节奏明显加快,降准、逆回购、MLF、LPR、TMLF降息等货币工具层出不穷,尤其是一季度天量流动性投放后,信贷和社融数据持续强势。4月新增信贷1.7万亿,新增社融 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创下三年新高,主要是受政府基建(专项债提前下发、加快赶工融资需求集中释放)和居民信贷(短期汽车消费回暖,中长期购房加杠杆恢复)拉动,信用扩张初见成效。社融企稳往往伴随着经济企稳,经济底部已经确认。
W的第三步
需求报复性释放之后,经济回归基本面
V型复苏可持续吗?显然不可以。二季度的V型更多的是因为2-3月的很多需求被推迟到了现在集中释放,只是外伤的修复,并非真正的内需回升。等集中释放结束后,经济增长会回归到基本面,那问题来了,现在的基本面是什么?
从消费的基本面看,疫情后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势必收缩,尤其是可选消费。这是疫情间接造成的内伤,经济活动受到重创后,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很多幸存的企业也难逃业务萎缩的命运。所以我们看到失业率大增,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保就业成为首要任务。今年新增就业目标较去年下调了200万,就业市场不太景气,结果是收入和需求的下降,消费势必会受到影响,大部分人会出现消费降级。尤其是价格弹性大的必选消费,现在的汽车消费就是被刺激强拉上去的,不太能持续。
从地产的基本面看,只是企稳,没有强力反弹,正常来讲政策早该放松、市场早该起来了,但这次始终很克制,大概率全年还是负增长,这是和2016年那轮复苏最大的不同。虽然地产政策偏宽松,但很多地方的地产宽松政策都上演了“一日游”,被紧急撤回,可见地产宽松是有限度的,主基调还是房住不炒,要以“稳”为主,不能引发房价上涨的预期。而且近期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量的宽松转向质的宽松,房贷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整体来看,地产还有韧性,但很难出现2016年那样的大爆发,因为当时所有能用的大招基本都用了,这次的地产刺激十分克制,因为再炒的话,后果难以承受。
从基建投资的基本面看,相对好一些,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但从政策出台到项目落地投资需要时间。基建承担了本轮稳增长的重任,后续政策支持力度还会加大,但考虑到基建周期较长,需要经历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而且单融资到施工建设就需要3-4个季度,所以基建刺激效果很难及时显现,会存在一定的时滞。
总的来说,几个主要的经济引擎都有些力不从心,从货币宽松到信用扩张再到实体复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基本面处于一个艰难的磨底过程。按照货币宽松--信用扩张--实体复苏的传导机制,现在正处于货币宽松转向实体端信用扩张的过程中,从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才刚刚开始。通常社融领先于PMI指数1-3个季度,2016年那轮从社融见底到PMI回升,用了8个月。这一次货币政策更加克制,也没有PPP等新一轮加杠杆政策,经济磨底的过程会更加缓慢,至少要有1年。本轮的社融见底在2019年5月,正常情况应该在一二季度会出现阶段性底部,现在疫情推后了1-2个季度,进一步加剧了三四季度的经济下行压力。
W的第四步
刺激政策显现后的弱复苏
基本面的力量虽然大,但在技术性因素的支持下,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一季度GDP增速会非常高,很有可能会超过10%,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基数因素是主因。2020年一季度只有-6.8%,意味着即便2021年和2019年一季度的总量持平,同比增速都会在7%以上。而如果疫情的影响完全消除的话,假设两年增速都在5-6%,那么一季度的同比就会到10%以上。
其次,刺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尤其是基建进入落地期,货币宽松更多的传导到实体复苏。前面分析过基建项目从融资到落地需要3-4个季度,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大概需要8个月,将现在作为起点,正好是到明年一季度刺激政策的效果集中显现,经济会出现明显的反弹。
对于明年一季度的大幅反弹也不能过度乐观,两个原因:
第一,剔除技术因素后,反弹力度其实很微弱。之前三轮大刺激,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微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特别国债、四大AMC、房地产产业化,GDP从6.7%反弹到9.1%,最高达到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4万亿刺激计划、高铁为代表的基建潮,GDP从6.4%反弹到12.2%;2014年经济即将破7,催生了史上最密集降准降息潮、数万亿PPP项目、产业基金热,GDP只从6.7%反弹到6.8%。这次力度明显不及从前,刺激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弱,除了低基数原因,真实的反弹力度相对微弱。
第二,技术性因素只限于一季度,持续时间很短暂。之前三轮大刺激,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反弹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反弹从1999年底持续到2007年年中,共30个季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反弹持续4个季度;2014年大宽松反弹仅持续了2个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