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管清友> [管清友看股市]经济下山路要及时踩刹车

[管清友看股市]经济下山路要及时踩刹车

2020-03-04 18:32:11  来源:管清友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23分钟的时间

[管清友看股市]经济下山路要及时踩刹车

时间:2020-03-04 18:32:11  来源:管清友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管清友看股市]经济下山路要及时踩刹车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时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须开足马力,不能松油门,但未来十年我们面对的是下山路,这个时候最怕速度快,必须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万不能让刹车失灵,但也不能错踩了油门。

2020年初大家讨论的是中国经济要不要保6,疫情之后,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需要讨论。很多机构,包括我们,对疫情的经济影响都做了估算,结论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即便没有疫情,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也有较大的下行压力,有了疫情,短期的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与GDP高度相关的领先指标PMI已经出现大幅回落。2月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远低于市场预期的46。非制造业PMI直接从上个月的54.1掉到了29.6。疫情对数据的冲击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一季度GDP很可能超预期下行,破6几成定局。

在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明确一个基本背景:中国经济这几年一直在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过渡,用中央的话说,这叫“增速换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已经先后跨过了几个重要的“挡位”。2011年破10%,2012年直接破8%,2015年又破7%,现在我们又到了6%的关键挡位,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

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长期保持在6%以上增速,也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减速换挡。根据海外经验,减速期平均时间为20年,最终稳定的GDP增速平均值为3%。美国经过减速期30年,经济增速从高点18.9%下降到3%。日本经过减速期30年,经济增速从高点13.1%下降到1%。韩国、泰国、台湾都经历了20年的减速期,经济增速从12%以上的高点下降到3%。中国经济增速从2008年步入换挡期,目前刚刚走过了11年,GDP增速从高点14.2%下降到了6%。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虽然正在减速,但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

经济下山路要及时踩刹车

所以现在这个挡位仍是中国经济换挡过程中的一个中继站,不是终点站,中国经济可能还有5-10年的换挡期。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就不需要保增长了?当然不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时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须开足马力,不能松油门,但未来十年我们面对的是下山路,这个时候最怕速度快,必须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万不能让刹车失灵。

就像下山路不踩刹车更容易翻车一样,经济下行阶段不保增长也可能让经济“翻车”。这种翻车的风险来自下山路上崎岖的路面隐患:

第一个隐患是社会层面的,经济下行会减少就业岗位,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为什么地方政府过去那么重视GDP?记得一个地方政府的领导跟我说过,你体会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的民工返乡压力就明白了。每个单位的GDP都需要人力去生产和服务,GDP少了,人力需求自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不能只看GDP的速度,还得看结构,比如现在GDP里服务业多了,每单位GDP吸纳的就业也就多了。但经济和就业的相关性依然存在,而且是很明显的相关性。

第二个隐患是金融层面的,经济下行会加剧债务负担,动摇金融体系的稳定。经济下行,赚钱的机会少了,借钱的可能还不上钱,面临破产,往外借钱的投资者收不回钱,会形成坏账。这次疫情给了我们一次深刻的现实教学,当经济活动一受阻,很多企业的债务压力一下子就爆发了,过去有现金流还能滚动起来,但现金流一受损,像西贝这样的优质企业都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第三个隐患是外部风险,经济下行的内部压力会削弱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个外部,不只是指国外,泛指一切我们自己决定不了的东西,有点像经济学里说的“外生冲击”。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外生冲击,这类风险你无法完全预防,发生了你只能被动应对。经济好的时候,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但经济差的时候,不管是人力财力物力都会受影响。这次疫情之所以后期防控给力,也是来自于中国经济这三十年积累的底气和实力。

所以,保增长其实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必选项,尤其是在疫情压力叠加经济压力的当下,各方在争论的其实不是保不保的问题,而是怎么保的问题。前三次保经济增速关口,方式和速度都不一样。2011年欧债危机发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时保9的手段比较克制,当年降了1次准,2012年又用了2次降准,2次降息。但这一轮弱宽松未能让经济下行踩下刹车,经济增速只用了3个季度就接连跌破9和8的关口。2014年保7用的是大宽松刺激,当年4月开始定向降准,11月开始重启降息,之后11个月降息140个BP;房地产随着宽松刺激水涨船高;PPP盛行,基建大干快上。从第一次定向降准开始算的话,最后破7用了5个季度。大力度宽松确实在短期内起到一定效果,但也未能改变经济长期下行趋势,同时也累积了一系列金融风险,为近几年的金融出清埋下了很多“雷”。

不同的保增长方式直接决定了经济的走势,而保增长的方式无非有三种:

(一)激进式保增长:奔着7去保,用大力度的需求刺激政策彻底把经济增速打上去

激进式保增长的好处很明显,就是短期能够迅速见效。789三个关口基本都是采用激进式的方式来保,以货币大幅宽松为主要手段,配合地产和基建投资刺激。短期内能够通过需求提振缓释风险,往往可以迅速收到成效。2012年降准降息后,4季度经济增速的确出现了小幅反弹,2015年大宽松刺激后,经济增速也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激进式保增长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会造成很多长期问题。首先,货币宽松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弱,起效的时间也越来越长。2011年开始降准降息后,3个季度见效,2012年4季度经济增速反弹了0.6个百分点,持续了1个季度;而2014年开始的宽松8个季度之后才见效,经济增速反弹了0.2个百分点,持续了3个季度。

其次,大水漫灌会刺激金融泡沫,加剧金融风险。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债灾、2017年后大量企业破产、债券违约、P2P暴雷以及连环的金融风险都是活生生的例子。2017年以来的金融强监管、去杠杆带来金融周期收缩,就是为了把过去宽松埋下的“雷”一颗颗拆掉,包括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严控杠杆、规范并购重组、消除表外违规融资、化解地方隐形债务等等,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三,激进式保6会进一步扭曲收入结构,导致收入分配不均。“大水漫灌”是主观刺激需求,离“雨水”近的群体如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甚至地方政府都赚的盆满钵满,而离“雨水”远的群体如制造业、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却很难获益。拥有资产优势的人能得到资产收益上涨带来的好处,而没有资产的人不仅不能享受更多的资产收益,还必须为此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房价、猪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均等。

(二)对冲式保增长:主要以延缓经济下行的速度为目标,适度宽松刺激需求,但不强求经济的回升

对冲式保增长的好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下行过快带来的风险,经济不至于爆发危机又不会继续扭曲收入结构和刺激金融泡沫。对冲式保增长就像飞机着陆,下一个台阶有一个缓冲的平台期运行一段时间。逆周期调节政策松紧适度,既不像过去“大水漫灌”式刺激累积风险,也不因过度紧缩造成经济硬着陆。政策之松在于以适度宽松、结构性宽松为导向,疏通货币传导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合理充裕的资金环境。宽松落实处进行精细化、区别化调整和定向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的同时不走过度金融化、过度地产化的老路。政策之紧在于仍然要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僵尸企业”的合理退出,严控地方隐性债务,防止产生更多经济泡沫,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对冲式保增长的弊端在于当前经济形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对政策定力和调控精准度的把握要求很高。当经济下行压力过大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定力把握对冲力度,很有可能再次陷入“大水漫灌”式宽松。如果没有正确认识经济增速过快下行的严峻性,也很有可能由于没有及时采取合适的对冲措施造成经济崩溃。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政策失误,广场协议后大幅降息,金融泡沫达到顶峰时又过度收紧,导致经济滑向泡沫破裂的深渊。当前经济下行与通胀走高并存,让政策制定陷入两难境地。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反复性,又为判断国内经济形势增添了难度。对冲式保增长需要更加精准的把握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和节奏。

(三)改革式保增长:主要以长期增速为目标,弱化需求管理,甚至主动刺破杠杆、挤出泡沫,转而依靠长期结构性改革来激发经济潜在增长。

改革式保增长的好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激发长期增长潜力。出口、基建、房地产三大拉动经济增速的需求动能已经不足,保持必要经济增速需要通过改革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释放。中国未来发展潜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于城镇化率的提升。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到60%,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新进城的人口超过2000万,这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二是由于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很多领域被管制的太过。在这些领域放宽准入、促进竞争有利于扩大内需,激活潜能。三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育、核心技术攻坚等方面仍有大力进行制度改革和追加投资的空间。改革式保增长有利于促进一二产业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创新升级,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式保增长的弊端在于见效慢,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加快风险的释放。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业、金融等领域都存在不稳定因素。社会方面,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就业难、看病难等现象仍然存在。工业方面,传统工业产能过剩、新兴工业创新不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难题仍待解决。金融方面,企业杠杆率仍然高企,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庞大,经济下行加剧信用风险,金融监管体系也多有不健全之处。深化改革需要打破种种思想束缚、利益固化,要以时间换空间。改革也必然伴随着短期阵痛,比如强调环保、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可能会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弹性,金融领域的改革也可能造成流动性紧张、汇率波动等一系列问题,触发各领域的一些风险点。

综合考虑,第二种需求对冲+第三种供给改革相结合的方式来保增长可能更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1)在需求侧,采取适度的宽松政策来稳定需求,尤其是在一些潜力较大和较为薄弱的重点领域。

从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大方向是非典型宽松,把改革式降息作为主要手段。宽松是逆周期对冲的必然选择,但又不能“大水漫灌”,于是就有了我们说的非典型宽松。非典型宽松的力度会小于2008、2011和2014年开始的三轮大宽松。2008年4次降准4次降息,2011-2012年3次降准2次降息,2014-2016年8次定向+全面降准6次降息。而2019年只有3次降准和3次改革式降息。改革式降息就是不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来间接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LPR形成机制就是“改革式降息”的关键一步。LPR改革以来,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不再一刀切,尽量隔离房贷,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企业。去年8月份改革以来,1年期LPR下调了四次,从4.31%降至4.05%,共下降了26BP,5年期LPR下调了两次,从4.85%降至4.75%,只下降了10BP。未来5年期LPR虽然也会下降,但还是受“房贷利率基本稳定”的约束,下调的节奏和力度会明显小于短端。

从中央政府来说,对赤字率的容忍度可以再高一点,可以适当增发规范的政府债券,包括专项国债、特别国债等。私人部门被动去杠杆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应该加杠杆对冲,是所谓逆周期调节。而目前中央对财政赤字率容忍度较低,经济下行期财政收入大幅受限,导致财政缺钱。目前财政空间比货币空间还要更大一些,海外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德等国家赤字率并没有严格遵守3%的红线,下一步可以继续扩大财政赤字,把对赤字率的容忍提高到3甚至更高一点。此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增发特别国债和专项国债,由中央作为加杠杆主体把闲置的资金利用起来。要么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比如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要么直接用于公共投资,比如财政部于1998年9月面向四大行发行了1000亿、年利率5.5%的10年期国债,专项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投入。这也是是刺激宽货币向宽信用扩张的有效方式。

从地方政府来说,堵完歪门之后要把正门开大点,提高专项债的发行额度,继续补充基建的一些毛细网络和新的科技基建。如果赤字率空间很难打开,那么地方政府专项债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最重要抓手。未来应继续适度扩大地方债发行额度,并做好配套制度改革,堵完歪门之后必须开正门。专项债发行成本较低,现在平均发行利率只有3.33%左右,且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一般债券平均利率3.35%,AAA城投债发行利率甚至能达到4%以上。适度扩大专项债的规模,用于一些有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建狂奔之下,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基本贯通,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初步建成。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扩大总需求:一是继续补充高铁的毛细网络,完善好城际高铁建设。二是我国机场数量,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机场数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仍偏少,机场建设还有扩张空间。

从家庭部门来说,适度支持刚需加杠杆,可考虑成立中国版国家住房银行。房地产既不应该被神化,更不应该被妖魔化。从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稳定。长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不到6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均居住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是未来“白银十年”的最主要支撑。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政府要对合理的住房需求提供支持。(1)地产政策向刚需适度倾斜,对刚需结构性放松限购限贷,适当鼓励刚需加杠杆。(2)尽快成立中国版的国家住房银行,有助于释放住房需求并消化库存。一方面,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为国家住房银行提供业务来源。2018年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8万亿元,占GDP比例为30.9%,而同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占GDP比例为55.3%。另一方面,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仍有提高空间,房地产抵押贷款发生系统性违约的风险较低。2019年2季度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4.6%,仍远低于同期美国75%和发达经济体平均72.8%的水平。为了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成立中国版住房银行,通过购买商业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盘活信贷资产存量,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放贷意愿。

从金融部门来说,要激活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财富效应。资本市场是连接实体和资本的纽带,在这一次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注册制的态度要坚定,改变主板IPO和新三板两个堰塞湖的问题,畅通PE/VC机构退出渠道。对科创板的定位要坚定,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落实多项资本市场创新,如审核权下放、上市标准多元化、定价机制市场化等。科创板有望吸引优质红筹企业回归,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吸引力,让更多的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于监管者而言,转换风险管理思路势在必行,摒弃事后监管、猛踩刹车油门的西医式监管,学会事前预防、防微杜渐的中医式监管,才能在金融创新提速背景下为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字: 债券违约趋势主板
来源:管清友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