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被称为中国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还是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关键一年。今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
这一目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抓住哪些机会?避开哪些风险?近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采访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管清友,尝试在关键之年,为中国经济发展及企业家决策提供一些思路。
2019经济总体趋势
2019是关键的转折之年,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环境持续发生变化,内部结构性变革更加深入。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而言,2019年是一个资产大年,同样是转折之年。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要看到最好的投资机会仍在中国。
2019年仍然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继续承压,五个风险威胁6.5%的底线:制造业、基建、金融、地产和出口。供给侧改革红利逐渐消退,制造业涨价不可持续;地方政府清理表外债务,基建融资受限;金融出清仍在继续,挤泡沫仍是常态;地产供需两端承压,结构分化会更加明显;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抢出口后面临更大的压力。综合上述五个方面可以判断,目前经济下行进入下半场,尚未结束。
谈中国
中国目前的情况很难有一个参照国家进行比较。所以我们常说中国特色。中国市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体量巨大,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而且很有可能是史无前例的统一大市场。第二个是沉默市场,未来还有很多潜在价值可以开发,如果能够打通的话,潜力无穷。所以长期来看,中国是前无古人的全球最大市场,蕴藏着巨量投资机会。但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艰难平衡,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关于两会
今年两会我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国企改革,包括功能定位,分布领域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从功能定位上看,国企虽然也有盈利要求,但是不能与民争利。从分布领域上看,凡是民营资本做不好的领域,一概应该放在国有资本里面,如石油、电信、航空航天等,其他民营资本完全可以做好的领域,应加大开放力度。从管理方式来讲,国企要从过去管人、管事、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借鉴西方的现代管理制度,提升国有资本效率。
第二是产业升级。目前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整体增速较快,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未来在消费升级的助推下,服务业整体前景较为乐观。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服务业,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将会继续快递发展。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大量的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如智慧零售等。
关于企业机遇
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密切相关。短期来看,企业家要对经济下行和业绩下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目前的形势下,建议企业“深挖洞,广积粮,不称王,不称霸”。“深挖洞”就是做好风险控制,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广积粮”是说管理好流动性,保持充裕现金流。“不称王”、“不称霸”是要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但要行事低调,不能强出头。
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情况,进行内部组织架构的及时调整。如果现金流特别充裕,2019年将是企业着眼于中长期布局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资产项目很便宜,具体需要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和杠杆率进行决策。
关于消费升级
去年以来,关于消费升级和降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一方面,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另一方面,以方便面和榨菜等为代表的方便食品热销,导致中国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成为争论的焦点。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与人均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直接相关。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53660元人民币)。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阶段。
但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降级的错觉?有几个原因。第一,特定群体实际收入水平确实出现了下降,比如说金融领域。但从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来讲,人均收入还在增长,不存在消费降级。
第二,产业结构演进大周期的结束,大城市的高房价挤压了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支出。
第三,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理性消费萎缩。
第四,中国已经处于过剩经济时代。虽然不到20年时间,但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就开始从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过剩经济时代,从生产者主导过渡到了消费者主导,也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几乎没有稀缺的东西,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都是2.0版本,并且还在不断细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关于新中产和沉默市场
中国新中产阶级比例全球第一。因为地域差异巨大,中国计算新中产数字不能按照统一的收入标准来衡量。比如中小城市,收入高、工作稳定的人群也是新中产。从数字来看,税前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群体,在城镇居民中比例不到20%;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不到4%,本专科占比不到7%。所以我们的消费客群无论从受教育水平、收入增长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沉默市场是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潜在增长点。要想进入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沉默市场,有两种方法。第一,在BAT之间找到缝隙。沉默市场非常碎片化,必须找到缝隙,并在细分市场中建立独特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第二,成为BAT生态中的一环,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一环。
关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
过去金融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迎来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大量的流动性集中释放,由于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套利层出不穷,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未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反而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甚至出现了金融空转现象。对于国家来讲,这不是一个好事情。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号召金融的回归。
对于中国来说,短期至少三到五年金融将步入下行的周期,宏观指标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行。鉴于这一趋势,今年企业还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目前有一批新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本需求非常大。但现在金融机构一般面向的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海量的中小企业有着更迫切、更明显的需求,需要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
关于科创板
科创板是今年的热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大家的投资热情。这是资本市场增量的一个重大改革,对于过去的VC、PE也是很好的退出通道。过去绝大多数资本投资项目未能有效退出,从而限制了资本流动增值的空间。科创板的推出将为资本提供了很好的退出选择。
但是有一个问题,过去二级市场是按照核准制的发行方式定价的,溢价水平偏高,后续估值肯定要往下走。最终还是要依靠投资人的判断能力和魄力。
关于经济学家
过去当一个企业家在咨询经济学家建议的时候,经济学家往往只能给出理论层面的解释。因为要提示风险,所以经济学家的倾向都比较悲观,所以企业家一般也不听。
但现在这个时代,经济学家在以不同的身份去参与商业实践。不论是政策智囊,还是服务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实际是一个涉及经济、金融、管理类综合角色,这个角色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承担这个角色,更接地气,并且分工越来越细。
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得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商业模式等创新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这个时候,经济学家应该抛开过去的傲慢与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接纳来自于技术层面、商业模式层面、产业演进层面上的演化,然后把这些东西重新纳入到经济学的框架当中,对传统框架进行改造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