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强行保管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关键时刻当然也要帮其渡过难关,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利率叫“贴现率”,也叫“再贷款利率”。比如个人或企业急需用钱,到银行将没到期的国债换成现金,当然肯定要被扒层皮收些费用,银行收到国债后可以持有到期赚取利息,缺钱就到央行将国债贴现贷款。如果央行实行紧缩政策不愿意把货币放出来,就会提高贴现率;反之,实行宽松政策放开货币,就会降低贴现率。央行通过调整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的阀门。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导致大量资金无法流通而被冻结,而提高贴现率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贷款利率也会相应升高,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最终迫使经济减速。这两种手段比较强硬央行一般不会轻易动用,一旦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有重大变化。
公开市场业务
由于国债无风险且利率高于存款,个人或企业有闲置资金就会配置国债。经济萧条商品积压,民众对经济没信心就会大量持有国债,央行就在市场上公开购买国债,把大家的债券变成货币,鼓励消费和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火热时会发生通货膨胀,大家对货币保值没有信心就会去消费和投资,央行就在市场上公开抛售国债,把大家的货币变成债券,减少货币流通量,通过遏制消费和投资给经济降温。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只是微调,没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那么凶猛,因此这个手段央行经常使用。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制度还不十分健全,央行放开货币供给刺激经济,民众还是不敢尽情消费,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因此还需要财政政策发挥协同作用,宏观调控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