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太复杂,经济学家都搞不太明白,更不用说非专业人士了。但证券投资者还是必须要了解宏观经济,这样才能大致判断经济的发展趋势,指明未来的投资方向。
简单介绍一下经济学的发展史:
18世纪的英国诞生了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创立了经济学理论,被称为“经济学之父”,这哥们在1776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富论》他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女王陛下,请不要干预国家经济,政府就做守夜人,夜晚看看有没有偷盗者,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会自然发展。
斯密指出:涉及经济利益时,每个人都很自私,只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当他真正这样做时,就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他,“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和价格机制,调节整个社会经济运转。斯密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下,就会推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英国率先崛起,不久就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是整个西欧和美国斯密“看不见的手”指导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一个半世纪,政府只做守夜人而不干预,让经济自由发展。
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倒闭、银行挤兑、民众失业和经济陷入大萧条,随后几乎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家都深陷其中,各国政府绞尽脑汁也无法缓解这次危机。大家陷入思考:“看不见的手”哪去了?经济不是会自我运行吗?这次为什么不能自行复苏?危难之际大英帝国又出了个里程碑式的牛人来拯救地球,就是大名鼎鼎的凯恩斯,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中说,“看不见的手”无法应对这种大萧条,他有绝活“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要强力干预经济,发行国债向民众借钱,大搞基建来解决就业问题,重新点燃经济的发动机。他甚至搬出个看似荒谬的挖坑理论:雇人挖坑,再雇人把坑填上,创造就业机会。雇人挖坑需要铁锹,铁锹生产企业开工,钢铁企业也开张,工人得到工资购买食品,于是食品企业也恢复生产,经济又开始良性循环。
凯恩斯认为经济大萧条时,民众由于信心不足不敢消费,靠市场自身无法创造足够需求,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发行国债来启动某个环节从而刺激、带动整个经济有效运转起来。后来,在该理论指导下英国经济真的开始复苏,于是美国也依葫芦画瓢采用宏观调控,修建大量基础设施,经济迅速恢复,发达国家再次从衰退中站起来。各国政府尝到甜头后,争先恐后开始对经济指手画脚,使“二战”后近30年世界经济一片繁荣。凯恩斯的理论使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从微观转向宏观,创造了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顺便说一句,凯恩斯是唯一在股市实战中斩获颇丰的大牌经济学家,没有之一。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石油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和“血液”,油价上涨必然带动物价飙升和货币贬值。
然而,当各国政府再一次轻车熟路地使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刺激时,不但经济毫无起色,反而通货膨胀变得更厉害了。经济增长停滞并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简称为“滞胀”,于是古典经济学派瞬间满血复活:“我就说老凯的药太猛,现在后遗症来了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他们的观点是货币总量要与经济总量对应匹配,政府必须控制住货币供给量,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学流派虽然层出不穷,其实本质上也就分为两派:(1)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2)凯恩斯主义“看得见的手”。哪只手更管用?吵了几十年也没定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完全控制宏观经济。资本泡沫、经济萧条、失业比例、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各国政府困在“网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