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时代里,究竟该创什么业?
2016年,注定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就在上一年的2015年,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一起进发了:
GDP增速破7,跌落到6.9%,我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结束了;雾霾频发,全国达成了空前的共识:必须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转型;去库存、去产能,企业职工必然要分流、下岗甚至失业。所以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反腐力度空前,海外追逃成果丰硕,权力寻租的空间被压缩;房价还在硬撑、上着虚火;
接二连三出招,A股冲到5178点之后,接连上演“股灾1.0”“股灾2.0股灾3.0”,股民怨声载道;
全球不安定因素增多、严重程度加剧;石油一度跌破30美元,这距离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级信债引发的“金融海啸”不到10年,目前看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
再难,这日子不都挺过来了吗!
大众创业,不创业不行—用工需求有,但在一线城市60007000元的月薪依然不够花(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万众创新,不创新的结果是脑子越来越不够使,最后成了“温水里的青蛙”,被创新的人“动了自己的奶酪”。
大众创业,往哪儿创?笔者参加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一项创业者帮扶项目—“创办你的企业( Start Your business)”。在获得相关的教师资质后,笔者应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邀请,为该中心服务了3年。通过授课、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以及做现场咨询指导等工作,笔者了解到最困扰创业者的痛苦:一个是该如何选项目,再一个就是如何开发市场。
2004年到2006年,当时的经济状况、社会环境跟今天有很大差别,最根本的点就是,那时候房地产业如日中天,统帅着中国经济的最大内需,制造着产业链里各个下属相关行业的财富神话。与房地产同时“比翼双飞”的,还有就是以来料加工为典型特征的“中国制造业”(其实那不过是利润极低、鲜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组装业)。当时的创业主体,是以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以小本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居多,偶尔也会有四五十岁的人或是复员军人的机会型创业,毕竟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和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脉资源。可以想象,笔者能跟创业者说些什么——除了引导他们打开一个思路之外,真的是爱莫能助了。那个思路就是让他们都看看自己的项目,能不能跟房地产下游延伸出去的几十个细分产业沾上点边,能不能靠上去。如果实在做不到,笔者只能劝他们还是别创业为好—时势造英雄,顺势最容易成功。推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把“恰好符合大众群体的最迫切需求”作为第一考量,然后在一个大行业的某个子行业中寻找你的目标市场。同时你还要问自己一下:“人家对你提供的东西是离不开,还是急需?”若是消费者对产品有依赖,或者是急需这样的产品与服务,能做到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就有钱可赚。否则,创业实在是太危险了。
图5-48
根据统计,100个创业项目里最后只有四五个项目坚持做下去了,绝大多数创业者注定了会在中途就折戟沉沙。追踪下来我们发现,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存活期平均只有2.9年。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成本!越来越高的商业成本!房租、员工工资与福利、上涨的原材料费、不得不投入的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甚至堵车带来的办事效率低下和业务量下降……所有显性和隐性的商业成本,在创业之初根本就无法一一细致计算。销售收入减掉税,再减掉上述的各项开支之后,才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如果商业成本降不下来,怎么可能循环着扩大经营规模呢?最后一定是做得越久、亏得越多。所以,笔者必须再给一个有关成功创业的思路:能扛过创业之初最难熬的三五年,不至于让巨大的商业成本拖垮创业项目才能做。笔者说的这个三五年,可能来自于这个创业企业从初创到成长起来所必需的时间,包括自身经营功力的增长,或者所从事行业自身存在的行业低谷期等因此,笔者算来算去,未来值得去“大众创业”的方向还真不是太多。思路决定出路。只要一个人基于客观事实以及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就不难发现出路会在哪里。笔者推荐的创业方向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其最典型的业态的是代客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