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卖得精明
无论我们应用哪种蠃利模式,如何定义买、卖操作,最后总要卖出,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将介绍几种卖出的模式,以便于股民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中碰到的各种情形,做到卖得精明。
换个角度重新认识“卖出”
什么是股市?什么是股票?股价上涨与下跌如何理解?这一串问题看似很深奥,但如果换个角度或许一切就容易起来了。我们有一个比喻,股市实际上是一条大船,资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管理层和政策是水龙头,控制水的进岀和流量,水涨船高,水落船下。那么股票是什么?股票其实就是船上一个个用来盛水的容器,容器内存入的水越多,其上涨动力就越强,当这个容器漏洞百出的时候,也就很难再有行情出现了。因此,股民要想把握好卖出,简单来说就在于对水、船、水龙头和容器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能够看懂很多的事情。
换个角度看股市
船小的时候,各种条件都受到限制,所以活动的范围也就受限在小河沟中。同时由于船小,也就不可能装载太多的容器。所以我们看到在初期的A股市场(1991~2000年),股票品种很少,成交量也不大,资金构成也非常简单,此时明显的特点就是个股齐涨共跌、股指涨跌频繁更替。这是由于小河中船运行的范围不大,所以总处于转向、绕圈的状态。而当船的拥有者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时,势必就要将船造得更为坚固、庞大一些,能够装载更多的容器,这样就能够远航到江湖之中。于是在2000-2005年,A股市场中的股票品种大大增加了,资金的构成也丰富了。此时市场的特点是,由于水域的扩大使得活动范围开阔了,行情运行的空间也就更大了,而随着资金M和个股的增加,股市板块和热点行情更为精彩了,个股也就有了三六九等的级别之分。
随着拥有者财富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他希望到大海中去博弈风浪,到更远的地方去增长见识,那么此时势必要继续扩大船的规模,携带更多的容器,到河流交汇的海洋之中。于是此时(2006年之后)我们就看到了A股市场的成交额大增,几乎一年的量能就达到了之前几年、十几年的总和。各路资金涌入A股市场,新股大量上市使得市场投资品种极大地丰富起来,而股指也走岀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大熊市,振幅是之前的几倍,股指运行的空间由于资金规模的扩大而扩大。此时个股特点也岀现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即使在大行情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个股处于休眠和弱势的状态,而只有主线品种成为舞台上活跃的主角。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很好理解,这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当你的财富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你所携带的容器其实就是锅碗瓢盆一类的饮食用具,材质样式也无差别,能盛食物填饱肚子即可,所以股市在初期呈现出个股同质化程度很高,齐涨共跌的特点。当温饱解决、拥有了更多财富后,你自然就会购入茶具、瓷器、花瓶等容器来提髙生活质量和情趣,对应股市中就是我们看到的股市中板块和上市公司开始多了起来,个股也就有了分化,估值和走势产生分层。而当财富更多的时候,人们不仅会丰富各种容器,还会购入奢侈品,在容器上放上宝石、黄金,那么显然容器间的差别度就越来越大,个股的丰富程度就提高了。或许奢侈品并没有太多生活应用价值,但它代表身份,所以其价值反而比很多有实际意义的容器更值钱。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存在,实际上此时股民对市场的理解也要跟随升级。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力上市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值和资产,但其股价往往不高,市盈率也很低,往往很难受到资金的追捧。而资产拥有量比其小很多的酒类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档酒类品种的公司,却通常很容易受到市场的追捧,百元股比比皆是,市盈率再高也有资金去炒作。在市场规模扩大之与,个股估值也更丰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将个股一概而论,而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没有在这个层面上对市场的深度理解,你就很难在卖出操作时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为什么要卖出?
当我们像上面这样换个角度看股市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变得简单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要卖出呢?延续上面分析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海啸、地震等大风暴的洗礼。比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国际环境或者市场基本面出现重大问题。像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大熊市等。实际上这些因素类似于生活中的不可抗因素,出于安全考虑应该卖出,无论手中个股如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觉悟是要有的。
第二,船出现了大的颠簸,即系统风险。船遭遇动荡,那么船上的容器和容器里面的水势必也会被颠出去,虽说水被颠出的多少与容器本身有关系,但外力作用还是主要因素,所以说类似历史上“2.27”和“5.30”的市场系统风险出现时,出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考虑,积极在场外躲避远比大量被套后等待救援强得多。
第三,容器质量出现问题,即我们预想的买入计划与市场走势不符,个股没有走出我们预计的走势。选股时,我们往往考虑的是理想状态,而一旦容器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情况,我们同样要考虑到卖出。虽然说承认看走眼总有些苦涩,但既然是错误,越早认错越好。
第四,容器的短板效应。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决定了股价空间的大小,而决定容器容量的不是水桶中的长板,而是短板。因为水位上涨之后水势必会从短板处流出,因此当股价涨高之后,虽然容器的长板优势依然明显,但我们要考虑的是短板是否已经触发了股价极限,若如此我们就该考虑卖出锁定利润。
如图,触发卖出的4种情况实际上引出了正确的买入与卖出操作模式。买入操作如同堆积木,需要各种有利因素的同时作用,比如政策、基本面和股市大环境的配合,个股价值的体现,股价所处的位置等,尤其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情况。只有这些组合作用在一起,才能够将股价一步步地推高。所以说我们选股买入时考虑到的是合力,无论容器如何,至少要围成一个水桶才能够去装水。而卖出操作时,我们关注的就是这些合力因素中哪些因素在发生变化,并成为短板,一旦股价到达短板处就会出现风险,这样就会触发卖出操作。
而很多股民的错误就在于,买入时往往只凭借一个优势点进行,这样其视野就非常小,就只看到这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既可能是容器的短板、中板,也可能是长板,于是股民在卖出时就非常被动。看不到股价因素的全貌就无法提前预知短板效应出现时的风险,也不知道究竟为何涨,为何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股民深套之后,还在念念不忘说所持个股的概念如何如何好,就是他忽略了上涨需要合力,而下跌只需要其中一个因素出现问题破坏合力作用即可。实际上我们看到很多牛股,其长板并不是很突出,但其没有明显的短板,所以一样可以走得很高。而很多熊股,往往拥有非常长的长板优势,但同样短板劣势也非常明显,最后导致股价涨不高。因此理解正确的买卖模式才是关键。
股民自己才是救世主
股市有没有救世主?没有!进入市场中的各路资金都是来赚钱的,没有任何一路资金是来做慈善事业的,因此股市中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如果说真的存在救世主的话,其实就是股民自己。只有在操作中设立明确的风险卖出机制,才能趋利避害。
主动卖出与被动卖出
股市充满了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最后结算时获利的多与少。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投资品种的增加,无疑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和获利机会,但很多股民却总是感觉可供选择的范围非常小,获利越来越难。实际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主动卖出操作少,而被动卖出多。
主动操作就是指股民掌握操作主动权时进行的操作,这样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股民自身的利益,一切行动都围绕着股民自身意识去展开。而被动操作则是以其他因素掌握主动权,股民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此时无论是否操作,主动权均不受股民的支配,更多只是一种无奈和被迫的行为,股民自身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最典型的就是股民时常会问,某某个股已经亏了50%了,究竟该怎么办?实际上,当你处于这样大的被动局面时,再怎么卖出也无计可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前积累了太多的错误,此时想通过一个“合理”的卖出就解决,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你处于被动卖出状态时,实际上再好的卖出也挽救不了已经造成的巨大损失。所以股民要做的就是时刻把握自己操作的主动权,多做主动操作。
想要在卖出时掌握主动,那么你就需要在买入时多下工夫。只有买在合理的位置,才能够为卖出积累更多的优势,从而把握主动。正如本章第一节介绍的那样,要为了“卖”而买,未曾买入时先想到如何“卖出”。为何我们要在帮助大家建立了“主体思维选股法”这套合理的选股和买入操作系统之后,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股市钱规则去把握更多赚钱的机会?就是因为“买入”是根基,“会卖”必须建立在“会买”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为什么有些股民换了很多个股,还是会不断地重复被套的尴尬,很显然这不是股市和个股的问题,而是股民的操作模式出现了问题。
卖出不是万能的
大多数股民有这样一个潜意识,卖出是万能的,会买是银,会卖才是金,只要卖得好,一切都好。因此其在买入时非常随便,也不去关注股价是否已经到达了高位,市场风险如何,也不想这样买入后能否卖得出,总之就是买了再说,赚了就开心,碰到了闲难和被套时,就只想着去求助他人,希望通过好的卖岀来实现贏利。而实际上之前买入时造成的错误已经注定了大额亏损,此时卖出能够做到的已经不是赢利,而是如何避免之前错误带来更大的风险。很多股民在深套后,明明已经知道了错误,却还纠结于希望短线有个反弹,能够把握更好的卖点以减少亏损,或者通过盲目补仓、短线的高抛低吸来挽回损失。殊不知,错误就是错误,坚持也不能将错误变为正确,用新的错误为旧的错误埋单,只会换来更大的错误。
因此卖出操作不是万能的,要想解决深套,不能靠卖出,而只能靠三点:其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在卖出时处于主动,就必须在买入时作好准备。即在买前就要有所计划,要考虑到市场出现风险该如何应对;此时买入的价位是处于整个趋势的阶段底部、阶段中部,还是阶段顶部,是否合理;如果是追髙买入,还要考虑一旦被套之后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在买入时就要作好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其二,理性看待涨跌与风险意识。涨跌本来就是市场的组成部分,有涨就有跌。很多股民在看到下跌时往往有一种不愿承认的心态,似乎股市就是只能涨不能跌,跌了就是不正常。实际上涨跌都很正常,股市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作为股民就只能去接受。同时还要有风险意识,在生活中人们碰到风险,哪怕是手被烫一下,都会本能地缩回,那么为何在股市中就平添了那么多的人为因素呢?要知道投资者只能顺应市场的走势和规律,永远都无法改变规律。一旦你试图这样做,市场的教育就会让你记忆深刻。其三,要通过操作计划和习惯去控制风险,控制仓位是投资者在股市中应对风险的最好办法。只有轻仓和空仓才能够在单一做多的市场中规避风险,同时永远不要让你的资金处于失控状态。很多投资者买了股票后就静止了,这就很容易被市场甩下来。市场是变化的,你也必须跟随,一旦出现了下跌,就要有明确的止损位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以想一下,即使你在深套后千方百计地弥补,最好的结果也还不如直接避免深套。这么做既节省了精力,又保存了实力和再次操作的机会。
客观的机制才可靠
当然仅仅靠意识控制操作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科学而客观的机制。比如止盈位和止损位的设置,当投资者的运行思路与市场走势相吻合的时候,那么就持有;一旦市场走势与自己的预计路线岀现了偏差,而且达到了一定幅度,就应该止损或止盈,这样就能让利润和本金永远处于一个安全、可控的状态。实际上巴菲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其把握住了复利效应的真谛,而复利效应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市场机会是相当丰富的,你能够长期生存就意味着成功率的提高。而止盈位和止损位的设置就好比一个护身符,让你能够在股市中长期生存。
那么究竟该如何止损或止盈,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不同风格的投资者、不同投资理念的人,甚至不同个性的人,他们选择的止损和止盈位都不同。在“主体思维选股法”中采取的是趋势止盈和止损法(即根据动态的趋势走势来进行止损和止盈,对股民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也有一些股民觉得均线法可靠,即选取均线作为止盈和止损卖岀的依据。还有人是用固定的幅度去止盈和止损,诸如5%、8%、10%等。其实具体的形式和方法不重要,只要适合股民自己掌握便无所谓优劣。同时认为止盈和止损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必须是客观而稳定的机制,同时需要严格的执行力。只要到了你自己设定的位置,就要进行相关的卖出操作,千万不要朝令夕改。
此处还有一个股民的小困惑:止损和止盈之后股价有时还会出现上涨,没有卖到最高点和相对高点,这是否就说明止盈和止损不够划算?其实,这种思想是忽略了操作的目的性。你买入操作为的是利润,而止损和止盈操作则能消除风险因素造成的失控,换来长期更多赢利操作的机会。那么无论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还是全局赢利考虑都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