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深度不足导致的股市流通性不足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股市投机过于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价值投资理念的散户主导了市场。纵观成熟国家和地区的股市,管理层发现机构投资者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上最大的价值投资者,是市场的主导力量,也是稳定市场的中坚力量。由此,大力发展机构投资就成了当时管理层的指导思想。此后,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证券投资基金虽然拥有资金、信息、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但它们天然并不具有稳定股市的义务和目标,也不具有稳定股市的动机,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相反,相比于个人投资者和券商的自营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更大,其对市场流通性的要求也更高。但是,中国股市的深度并没有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尤其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流通量规模仍然很小。
可见,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挤压了股市本来就不充足的市场流通性。面对如此小的流通量,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如此大的交易成本,为了规避流通性风险,机构投资者只好把自己变成超级大散户。
在中国股市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券商,还是证券投资基金,都是以超级大散户的面目出现,一旦它们进入某一只股票,该只股票就会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因此,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没有减缓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程度和频率,反而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直到2007年之后,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以及一批超级大盘蓝筹股的上市,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